迪塔維王珂:聚焦數據治理,助力高校信息化高質量建設

王飽飽 3年前 (2022-11-22)

“數據”成為高校信息化得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

靜水流深。

近年來,在大數據、云計算、5G、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引領下,“一浪高過一浪”的信息化浪潮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也重塑著千行百業的運行方式。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核心的高校,同樣感受著信息化浪潮所帶來的巨變:對高校而言,新技術的廣泛滲入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并進一步深入影響著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在疫情影響下,保證教學得以通過線上方式順利進行,同樣要依靠積年累月的信息化建設所提供的便利。

從政策層面看,近年來,政府一直積極出臺鼓勵和引導高校信息化進程的相關文件。2021年1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的《“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就明確指出了,要“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和“推進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教育教學變革”等多項具體要求。

但同時,鎂客網也注意到,在高校信息化的進程中,從“數字校園”到今天的“智慧校園”,被中央文件所納入生產要素的“數據”的重要性正在不斷凸顯。“數據”已然成為當下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核心詞。

為什么數據可以成為今天的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主角”?該如何理解數據對高校信息化進程推進的重要性?從商業的角度來說,為高校提供信息化建設和數據服務的這樣一條賽道,是藍海還是紅海?

帶著這些問題,鎂客網聯系到了目前在國內高校信息化數據服務方向上的領跑企業:南京迪塔維數據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迪塔維),并與其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王珂,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政策指引兼需求明確,高校信息化走過激蕩十年

近年來,來自政府政策層面的關注和指導,成為了教育信息化得以快速發展的關鍵。記者注意到,近十年,關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層出不窮:從2012年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6年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到2018年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再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 在這些政策的指引下,高校信息化得以快速的持續推進。

但和不少產業的信息化歷程類似的是,高校信息化的發展,同樣走了一條“先離散,后整合”的路徑。

現在的高校信息化建設被稱為數字化轉型,這是因為最開始高校先實現的是‘數字化校園’,也就是說我要先能把數據變成電子的,因為以前大部分都是紙質線下的流程在跑”,在采訪中,王珂告訴記者,從發展歷史來看,曾經的“高校信息化”首先要把學校的業務落到“信息化”上,即從搭建基礎的業務管理系統開始。

而在具體實施上,王珂認為,和一些歐美國家高校以“ERP”方式追求“大而全”的統一系統不同,國內高校各部門相對分散的情況,讓一部門一系統的“離散建設”成為了中國高校信息化建設中的主流選擇。

記者注意到,盡管這種偏重垂直化,甚至高度定制化的系統在單個部門的應用上顯得極為靈活方便,但在高校信息化建設邁入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之時,數據的不暢就形成了“數據孤島”,從而加劇了整體把握和應用數據的難度。

“日常管理產生的結構化數據,教學課件、音頻、視頻監控帶來的非結構化數據,以及門禁、閘機、無線網絡等物聯網設備數據是高校目前所持有的主要數據”,在談到目前高校日常運營中主要產生的數據分類方面,王珂這樣告訴記者。

而目前的情況是,這幾大類的數據互相之間有關系,但又并不明確,并且每個學校也有自己的特點。王珂告訴記者,“所以我們在不同的學校里面去做這種數據治理的服務,要先實現數據的融合,然后再基于這些數據去做一些輔助決策、數據分析、數據填報、審核流程等由數據驅動的具體應用。

告別“數據孤島”,高校信息化建設來到新階段

記者注意到,對數據的處理,既是高校目前追求高質量信息化的廣泛需求,同時也是迪塔維的長項所在,目前,其已經推出了包括“統一數據治理平臺、統一數據開發平臺、統一數據開放平臺、統一數據服務平臺”等拳頭產品。

數據中臺主要做的就是兩樣工作,數據治理數據服務,但今天兩者之間的差異也正在變得模糊”,王珂告訴記者,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設首要滿足的仍然是“輔助管理、做好服務、扶持決策”等需求。因此,數據的重要性凸顯,作為數據服務公司,要幫助高校完成如下四個方面的數據治理工作。

一是要幫助學校打開數據的‘黑盒子’。每個高校都有幾十個部門,甚至上百個大大小小的系統。這樣離散的基礎建設,需要通過數據技術,把所有的數據資產盤點清楚,查清數據在哪,歸哪個部門、哪些人管。即達到‘一數一源’,并做好后續的維護。”

二是要打通數據孤島。知道了數據資源有哪些、在哪里,盤點好之后,接下來就要把不同的數據資源去對接、整合,來變成一些服務。像現在的學生請假離校,就要涉及學工系統、疫情管理中心和學校大門終端等環節,需要把這些系統‘打通’,讓數據能夠在這些不同的系統中進行同步,并通過合適的流程進行打通。

三是要提升數據質量。未來,高校的數據會越來越多,但要避免形成‘數據沼澤’。一方面我們幫助高校把過去的一些不規范的系統之間進行數據對齊,一方面要對不同的數據實現加密保護。

最后一點是要把數據變現,通常用于高校的決策輔助。當這些海量的數據放在一起、并能夠相連的時候,整個學校的數據資源池就形成了,例如,現有的如實訓室、實驗室等教學資源能否滿足教學老師的教學計劃?能不能通過多終端設備來更精確統計教學樓等建筑的學生人數,以及判斷學生究竟是否在校內?根據這種復雜的行為數據的串聯,就可以幫助高校去做這樣一些輔助管理和輔助決策。”

王珂認為,目前在教育行業之外的一些行業中,對數據的有效利用同樣遵循著如上邏輯,即:通過打開數據黑盒、聯通數據孤島、避免數據沼澤,最終實現數據價值的提升與“變現”。

一條需要“慢慢來”的賽道

據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信息化分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高校信息化發展報告(2020)》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雙一流高校智慧教室的建設率約為10%-20%,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智慧教室建設率低于10%。

從行業角度來看,集中率低,是高校信息化服務行業的主要特點。王珂告訴記者,目前既存在做高校教育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的“大而全”企業,也存在專注數據等細分領域的垂直型企業。前者因產品線豐富,存活不是太大問題;后者往往在單一方向做的“深”,但也可能因對市場變化的預估不足而陷入危機。

所以,盡管源源不絕的入局者讓該賽道長時間保持著較為激烈的競爭,但與其它行業相比,這條賽道有它專屬的生存法則。

在高校信息化的領域里面,耐受得了寂寞、對利潤的快速增長沒有高要求的公司,反而慢慢能活下來。

王珂認為,究其原因,刨除人力成本較高等因素,作為主力需求的軟件產品目前在高校的多樣化需求下仍然難以執行“標準化落地”。所以,做高校信息化“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就做起來會很復雜。”

記者注意到,對于迪塔維而言,能夠長期在該賽道中占據頭部位置,與其對行業的深入理解和對持續堅守“數據”方向的經營策略有著不小的關系。

就我們對行業的理解來說,從重要性的排序上看,應該是人才、技術、產品、市場這樣一個順序。在迪塔維內部,包括我們的獎金和股權激勵的方式上,其實也是反映了這樣邏輯。

另外,定位“做最專業的數據團隊,讓世界變得更清晰”的迪塔維,在把目光投向了教育行業之外的更多區域時,也有著自己的節奏。

我們的想法是每年做不超過三個教育行業以外的業務。雖然現在包括一些如環保、鐵路等政府部門,和一些上市公司都已經成為了迪塔維的客戶,但是我們每年控制在三個,暫時不會去做太多。”

目前,迪塔維已經發展成為近200名員工,年收入超千萬的企業??酥婆c進取,同時反映在這家創業年份并不長的企業身上,其發展歷程似乎也可被視為近些年來中國教育信息化的縮影??梢哉f,要了解未來中國高校信息化將會怎樣發展,我們還需要繼續觀察更多的“迪塔維”。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