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阿里猛砸3.8億,一副“眼鏡”如何破局“元宇宙”?
AR賽道,青萍之末。
巨頭的入局往往決定著潮水的方向。
和去年字節跳動耗資近百億收購Pico類似,近來阿里巴巴的一筆投資,讓“元宇宙”賽道再迎“地震”。
3月底,中國混合現實(MR)科技創業公司Nreal(太若科技)宣布,由阿里巴巴領投,Nreal完成6000萬美元(約3.8億元人民幣)的C+輪融資。
公司官網顯示,Nreal是唯一一家在全球范圍內推出消費級 AR 眼鏡的公司, 目前已與10多家全球知名運營商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并已將其產品帶到6個國家。
鎂客網注意到,此前阿里巴巴已經宣布,計劃在今年推出用于虛擬會議的增強現實眼鏡。這或許意味著與Nreal的合作將不僅僅局限在財務范圍內,更有可能在業務上達成深度合作。同樣的,繼字節跳動收購Pico之后,阿里也終于開始了新一輪在“元宇宙”硬件側的布局。
觀察Nreal過往的融資經歷,值得注意的是,投資方中“大牌云集”,不僅有紅杉中國、高瓴、洪泰、中金資本、金浦投資、CPE源峰、順為和華創資本等老牌投資機構,也不乏愛奇藝、快手、蔚來資本等“跨界而來”的新秀。記者認為,一方面“元宇宙”賽道的火熱讓這家創業公司迎來了更高的期待,另一方面快手、愛奇藝和蔚來的入局,也充分說明了對于增強現實與現實業務場景的結合,市場上仍存在著極強的想象力。
圖 | Nreal歷次融資數據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過去一年在Meta的帶領下,“元宇宙”的“火”燒熱了全世界,也喚醒了“沉睡”中的相關硬件設備產業。那么,繼消費級VR設備市場發展的如火如荼之后,這家中國AR硬件廠商也迎來了可以“翻身”的風口嗎?
生于寒冬
2016年初,AR創業公司、獨角獸Magic Leap拿到了阿里巴巴領投的約7.935億美元融資,估值高達45億美元。其時正在Magic Leap工作的徐馳大概不會想到,6年后,自己的創業公司同樣得到了阿里的投資。
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獲明尼蘇達州立大學電子電氣工程博士學位的徐馳,第一份工作選擇了在英偉達做GPU架構,但這個年輕人很快意識到,在半導體領域創業幾乎不可能。“在GPU領域創業是沒有機會的,因為半導體創業太難了。2015 年的時候,你很難想象會有創業公司去做半導體。”
2015年,微軟發布了第一代HoloLens產品,這給徐馳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全新的市場。隨后,他加入彼時如日中天的Magic Leap工作了一年多,負責頭部跟蹤定位算法實現及嵌入式優化,并最終在2017年初選擇了回國自己創業。
不過對于其時的中國市場來說,創業熱潮和對于VR的追捧正幾乎同時在走下坡路。盡管手握技術優勢,但本土市場對Nreal來說無疑不是一個最佳選擇。這也讓其在接下來幾年里,選擇了分別在包括日本和美國在內的六個海外國家一一出擊。
優秀的創意項目向來能在CES大會上有所收獲,這對Nreal來說也不例外。2019、2020連續兩年的CES大會上,Nreal分別獲得了“官方最佳創業公司”和“最佳混合現實設備”獎項,也吸引到了更多資本和優秀人才的加入。
目前,Nreal已經發布了兩款量產產品——Nreal Light和Nreal Air,折合人民幣均在2000元以上。在2020年8月,首款消費級產品Nreal Light在韓國實現商業化落地,打開海外運營渠道。2021年,產品又在日本發售,也在德國、美國、西班牙等地有銷售。而此前在接受媒體訪時,徐馳樂觀估計“2030年將會有10億個AR眼鏡戴在消費者的頭上。”
爭議中成長
但讓Nreal“一戰成名”的CES大會,同時也讓老東家Magic Leap注意到了這位前任員工的作品。于是,當年在市場上還是還是名不見經傳的Nreal以一種特別的方式進入到國內大眾的視野。
2019年6月,Magic Leap正式提起訴訟,稱2016年離職的徐馳利用其機密信息"迅速開發了一種輕巧,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的混合現實眼鏡原型,用于智能手機和其他設備,這些設備與這家總部位于佛羅里達州的初創公司的設計驚人地相似"。在訴訟中,徐馳被控違約、欺詐和不正當競爭等罪名。
值得一提的是,實際上近年來美國科技公司對中國初創企業發起的類似訴訟很多。同樣是2019年,特斯拉起訴其前員工曹光植涉嫌竊取與Autopilot相關的商業機密,并稱其將Autopilot技術輸送給小鵬汽車。最終該員工與特斯拉達成和解協議。而蘋果此前也有用類似理由起訴中國籍員工的案例。
同樣的,Magic Leap的訴訟讓剛剛嶄露頭角的Nreal顯得極為難堪。盡管徐馳回應稱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和證據的指控,帶有明顯的主觀臆測和偏見,超越了商業競爭的合理邊界”,但這場為期一年的官司還是困擾了Nreal的發展:從2019年Magic Leap提起訴訟,到2020年7月法院正式駁回Magic Leap的訴訟請求,Nreal不得不把一部分精力用在官司上面,直到勝訴后才完全走回正軌——盡管Magic Leap最終也沒有交出像他們承諾那樣令人滿意的產品。
根據Nreal的官方表示,在接受新一輪融資后,已經有計劃在今年拓展中國市場。這也意味著,中國的AR設備賽道將重燃戰火。
未來如何?
毫無疑問,為了搶灘“元宇宙”入口,VR/AR賽道的風已然吹起來了。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Nreal已經累計斬獲了近2億美元的融資。而整個AR賽道的投融資熱度同樣不減: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包括靈犀微光、易現先進科技、AR智能眼鏡企業Rokid和XR解決方案提供商詮視傳感等企業在內,均獲得了數千萬到上億元人民幣的融資。
媒體Crunchbase news統計,僅去年第四季度,全球VR/AR創業公司的融資總額就已達1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20億元),全年融資達39億美元,已然超過前兩年的總和。
另據Counterpoint預測,今年全球XR (VR/AR) 頭顯的銷量將會顯著增加,到2025年時,出貨數量有望增加到1.05億臺,是2021年出貨量的10倍。
高級分析師Karn Chauhan在評論市場動態時表示:“2016年以來,增強現實 (AR) 一直是一個小細分市場,主要服務于具有高規格和高價格產品的企業,至2025年它將成為增長最快的第二種形態。這將促使許多其他品牌的參與,尤其是智能手機廠商。”
但從另一方面看,不同于VR硬件目前已經是雖小眾但已經有不少用戶愿意為之買單的的成熟賽道,AR眼鏡近年來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開創者谷歌在這一項目上多年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而讓不少投資者心有余悸的Magic Leap在經歷慘痛失敗后已經抽身C端市場,轉而投向B端用戶,可謂是“折戟沉沙鐵未銷。”
面對“元宇宙”的契機,AR賽道風云再起,包括Nreal和Rokid等國產廠商紛紛入局。盡管產業鏈日趨完善,相關技術愈加進步,但在消費端需求不明顯的大前提下,AR賽道這次是否仍會重蹈幾年前的覆轍,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