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戲能緩解8級疼痛,這事不僅是真的,還上了頂級期刊《JAMA》
科學家能辦的事兒總讓你意想不到。
被燒傷是什么體驗?
先是燙,后是疼,而在康復過程中,則是疼疼疼疼疼疼疼疼。按照疼痛分級,燒傷及康復過程,疼痛指數直沖8顆星以上。
凡是經歷過的人,都無法形容那種痛,只能說“備受折磨”。
最近在《JAMA Network Open》發表的一篇研究中,研究人員們成功讓一些飽受燒傷治療所帶來的疼痛折磨的“小病號”,暫時“忘掉了”疼痛這件事。
根據這篇研究,只要利用手機+VR游戲,就能讓“小病號”們減少燒傷換藥過程中,主觀上的劇烈疼痛感,堪稱病人一大福音。
令人惱怒的疼痛,是不是可以遠離我們了?
疼痛這事兒有多煩
疼痛,可能是人類所擁有的生理感受中最不好的體驗了。
一方面,疼痛可以提示你正處于危險中(好像用到的機會并不多),而另一方面,疼痛確實令人“忍無可忍”。
一般來說,目前中國醫學界關于疼痛等級的分級,最簡單常用的分級方法是NRS數字分級法。這種方法根據疼痛表現的不同,分為了十級。
而燒傷這種意外,給人帶來的疼痛可達8級以上,更不要提在康復過程中,所遭受的痛苦了。
而根據中國《燒燙傷關愛公益基金》的數據,每年我國燒燙傷人數可達2600萬,兒童占比高達30%,太多的“小可愛”在經受這種大人也無法忍受的痛苦。
由于燒傷治療期間的疼痛通常十分劇烈,許多醫院采取了大劑量阿片類藥物來緩解。也有研究提出,可以通過分散注意力的方式來減輕燒傷患者的痛苦,例如提供玩具、催眠、音樂和VR等。
而正如我們前文所提,全球醫學四大期刊之一的JAMA,旗下子刊JAMA Network Open 刊登的這篇研究,證明了:基于智能手機的VR游戲,可以成為燒傷小兒患者的有效疼痛管理工具。
VR游戲成為了“無痛”神器
在此研究前,VR就已經被認為對減輕患者疼痛有一定作用。但到底怎么樣能更好發揮VR的作用,還尚無定論。
來自國外的一個科研小組決定從燒傷兒童這個群體入手,探求VR游戲對其的影響。
首先,為了讓所有實驗者都處在一個相對統一的環境中,研究人員特地開發了一款單機VR手游,并安裝在iPhone 6機型上。
其次,為了保持種族、年齡和性別等因素在實驗方面的平衡,研究人員一共從412名志愿者中篩選出了90位符合實驗要求的兒童(45男45女),根據實驗環境的不同,按照1:1:1的分配比例隨機分配成三組,男女比例平衡。
其中:
主動VR組(31人):這組的小朋友可以直接通過互動操作,來直接參與并體驗VR游戲;
被動VR組(30人):這組的小朋友只能被動地參與同樣的VR游戲,只能看,不能互動;
對照組(29人):這組的小朋友不能參與VR游戲,而是采取了傳統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例如聽音樂、讀書以及和醫護人員聊天等。
圖 | 參與實驗的小朋友分布在不同的種族和年齡段中
而在三組小朋友接受實驗的同時,研究人員利用FLACC-R定量表(以面部、腿部、活動、哭泣和可安慰性為方向的計量表,如下圖)來觀察不同兒童在實驗中的疼痛表現。
同時,他們還要求護士從VR游戲的幫助性和易用性兩個方面做出評估,以便得出更準確的實驗結果。
圖 |燒傷患兒的平均年齡、TBSA燒傷、焦慮評分、兒童和護理者期望以及受傷后的中位天數的比較
結果顯示:與標準護理對照組的參與者相比,無論是觀察人員記錄的數據,還是兒童主觀的感知方面,主動VR組的參與者總體疼痛都有顯著降低。
不僅如此,通過進一步的跟蹤觀察,在換藥6小時后,使用過VR設備的小病號們,在傷痛方面的感知也要比對照組感覺少的多,這意味著VR的作用并不僅僅局限在換藥的過程中。
而從醫護人員的角度觀察,無論主動還是被動,VR在臨床上都很容易實施,易用性也很高。
總體來說,VR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藥物,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患者暫時“忘記”了疼痛,不得不說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方法。畢竟,能不吃藥,還是不吃的好。
論文地址: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81117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