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聲明“不造車”的華為,還能解釋多久?
華為的“轉身”,應該不會太遠了。
昨天下午,華為一年一度的全球分析師大會正常召開。在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次重申了華為不會造車,這和兩年前他在上海的表態如出一轍。
徐直軍稱:“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認為華為應該造車,華為有品牌,也有能力,為何不造呢?連小米都造車了。”但他同時也指出,“我們和日本、德國、國內很多大型車廠都談過,發現他們需要的不是華為這個品牌的車,而是華為的ICT軟件能力,能夠幫助他們造好車,賣好車。”
徐直軍表示,2018年華為就明確了“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的策略,這個決策到現在一直沒有改變。
否認,否認,還是否認
事實上,翻開華為歷次對外界“是否造車”疑問的回應,華為給出的信息高度一致。
去年11月,華為就以內部文件的形勢對外界猜測做出了回應,同時也鎮定了內部軍心。在這份由公司總裁任正非簽發的文件——《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中,華為表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而去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表示,“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把數字世界帶入每一輛車。”
2019年,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汽車論壇上表示,“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致力于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由此可見,華為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的態度,都表明“不做整車”的戰略方向始終沒有動搖過。但華為真的只甘心做汽車行業中的配角嗎?
華為不造車,但對汽車業務的投入從未停止
昨日大會上,徐直軍表示:“目前智能汽車業務是華為除消費者業務外功能最完備的BU,其已經在這一業務投入10億美金,當然,華為做任何一個產業都聚焦全球,不僅僅在中國市場。”
結合華為的組織架構,我們發現,2019年成立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已經悄然成為一級部門,在華為集團中的戰略地位算得上極為重要。
事實上,華為對汽車產業的參與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2014年,華為成立了“車聯網實驗室”,借此來開展汽車互聯化、智能化、電動化和共享化的技術創新,延伸華為“端、管、云”的ICT能力,面向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應用場景儲備技術。多年來,與多家車企都開展了技術合作。
圍繞著車聯網業務,華為穩扎穩打,在“端、管、云”方面追求一體化。華為汽車行業業務部部長何利揚曾表示:“車企數字化轉型成功的一大關鍵是構建一個生態型數字云平臺,通過平臺聚合生態開發者、行業應用合作伙伴,在全球市場環境下滿足跨國銷售其產品和服務,共同向車主及車輛使用者提供個性化出行服務需求。”
目前在幫助車企造好車方面,華為已經可以為客戶提供包括智能駕駛、智能車云服務、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等ICT增量部件。
回顧近年來華為在汽車行業的不斷動向,我們不禁心生疑惑,如此多的財力和人力投入,華為到底想往哪走呢?
深耕產業鏈,練好“內功”,才是華為正努力做的事
善弈者謀勢。
在各家車企的不斷合作中,華為已經逐漸深入到整個汽車產業鏈。有分析師認為:“華為與傳統汽車制造商合作,首先是提供智能硬件,然后提供軟件,最終目標是成為一站式供應商。”
在昨天的大會上,徐直軍就提到,目前華為主要和北汽、重慶長安和廣汽三個車企伙伴合作,打造三個新的汽車子品牌,基于華為ICT能力的汽車將在今年第四季度陸續推出。
另外,通過不斷的投入,華為正在努力打造汽車方向的技術護城河。
行業人士分析稱,“不造車”的華為,實際上瞄準的是對造車相關技術的把控,以期在未來的智能汽車、車聯網等方面有足夠的話語權。
據騰訊科技、企查查等機構統計,截止到今年3月,華為已經在汽車方面申請了357條專利。據分析,其中大部分專利圍繞著自動駕駛、雷達和充電等關鍵詞。
可以看到,目前華為的研發重心仍偏向整車中的部分環節。但從專利數角度上說,和真正的車企仍有一定距離。像“造車新勢力”中的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已經分別有了4000和1500件以上的汽車專利數量。
不過,專利數量并不能和技術實力完全劃等號。徐直軍表示,“我們智能汽車團隊告訴我,他們的技術是最好的,可以做到1000公里無干預自動駕駛,這比特斯拉就好多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