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驚出一身冷汗!國際空間站險被“鴿王”摧毀解體,24年來最嚴重事故之一
差點解體報廢,這是國際空間站服役多年來最嚴重的事故之一。
被俄羅斯人寄予厚望的“鴿王”——“科學號”太空艙,在歷經一周的太空漫游后,終于在上周四晚間和國際空間站完成了初步對接。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鴿王”險些直接摧毀了國際空間站。
北京時間周四晚間9點29分,俄羅斯Nauka太空艙(科學號)順利與國際空間站(ISS)完成了初步對接。不過,就在對接3個小時左右后,“科學號”突然在沒有任何明確指令的情況下啟動了自帶的發射推進器。這險些造成了國際空間站服役20多年來,最嚴重的的事故。
據悉,“科學號”自重24噸,國際空間站重量約400噸。即便有著懸殊的重量對比,但在太空這一特殊的環境中,利用其自帶的發射推進器,“科學號”還是讓整個國際空間站以每秒半度的速度改變著自己的位置。在持續將近一個小時的推進后,國際空間站相比之前的水平線移動了約四十五度。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專家喬納森·麥克道爾表示:“這是24年來最嚴重的的事故之一,這種移動可能會造成國際空間站的解體"。
對此故障,俄羅斯官方給出的解釋是“軟件故障”。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分段的主管——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表示:“成功與國際空間站的對接導致了我們的放松,也許其中一個操作員沒有考慮到“科學號”的控制系統將繼續在太空中進行自我調整。在對接三小時后,“科學號”自行決定了要打開發動機”。
實際上,在科學號“失控”的一小時內,國際空間站與地面之間的通信中斷了兩次。而美國宇航局的管理人員,已經下達了國際空間站里的美國宇航員做好離開的準備的命令,直到俄羅斯方面確認科學號恢復控制才撤銷了該命令。
隨著國際空間站重新受到控制,機組人員和地球側都開始對空間站及其所有系統,展開仔細地檢查。俄羅斯機組人員努力打開了通往“科學號”的氣閘門,并檢查了艙內。雖然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周末,但俄羅斯和美國都努力強調,國際空間站上的事情“一切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國際空間站的事故,2016年時也曾在日本的“瞳”衛星身上出現過。“瞳”是日本用于探測黑洞等天體的衛星,攜帶有X射線望遠鏡等科學設備,在發射一個多月后與地面失去聯系。后被證實,由于姿態控制等問題,導致“瞳”產生了高速旋轉,最終在太空中直接解體而報廢。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