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60億!這次固態電池真要來了?

jh 1年前 (2024-05-29)

靠譜了點,但又沒完全靠譜。

5月29日,據多家媒體報道,中國或將投入約60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

報道指出,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一汽、上汽、衛藍新能源和吉利在內,這六家企業或獲得政府基礎研發支持。

而這些企業的項目經過嚴格篩選后,最后會具體分為七大項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術路線。

按照知情人士的說法,該計劃由政府相關部委牽頭實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全固態電池相關技術開展研發。

有“國家隊”下場牽頭,炒作多時的全固態電池概念真要來了?

固態電池,又開始炒作了

一直以來,固態電池都被稱作“業內神話”。

這種兼顧電池能量密度、循環次數以及安全的電池技術,被看作純電動車“續航焦慮”的終極救星。

從原理上來看,固態電池使用的固態電解質,具備較高的機械強度以及化學穩定性,也不會出現鋰枝晶穿透隔膜導致短路的情況,因此電池穩定性以及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外,在使用固態電解質替代液態電解質與隔膜后,可以增加有效儲能空間,因此能量密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聽上去原理很簡單,但問題在于固態電池做起來工藝復雜、成本又高。

早在上個世紀時,采用固態電解質的電池就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突破,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技術和成本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包括豐田、寧德時代在內,都沒能將固態電池推到量產階段。

不過量不量產沒有關系,二級市場對于固態電池概念的熱度始終沒有降溫。

從今年以來,固態電池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熱門話題,先是智己汽車實現固態電池量產上車,緊接著廣汽埃安宣布2026年將全固態電池量產上車,隨后“寧王”也坐不住了,在4月底首次公布了全固態電池研發和量產時間表。

算上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等主攻固態電池的電池廠,整個國內市場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那實際情況是怎樣呢?

智己搭載的所謂“光年”固態電池,其實是一種妥協的“半固態電池”,在固態電解質里加入了10%的“潤濕劑”,而官方也玩了一把“白馬算不算馬”的文字游戲,強行把半固態電池歸類為固態電池。

類似的還有蔚來的150度半固態電池,李斌自己也認為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更多只是展現廠家對于電池技術的態度。

至于廣汽和“寧王”的電池是否是固態電池,至少從時間表來看,遠比現在的“半固態電池”靠譜的多,但想量產還是過于遙遠。

投資60億,靠譜不?

回到開頭提到的新聞,國家正式牽頭60億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研發。

這里其實有幾個關鍵詞:

第一,60億元。

如果平攤到每家企業后,其實對于研發全固態電池而言,所能支持的資金非常有限。

有報道稱,每家中標單位會有8億的項目支持經費,涉及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固態電解質、電芯設計、工藝開發、干法電極設備、固態電解質膜設備、等靜壓設備固態電池密封檢漏裝置、和疊片封裝等設備的開發。

雖說都是對下一代電池技術路線的支持,但最終還是靠電池廠商以及車企自身的研發能力。

作為對比,韓國投資了20萬億韓元(約1062億人民幣)用于研發固態電池,而寶馬、日產、豐田等車企在固態電池的研發金額都高達數十億元,60億元的投資算不上太多。

第二,不同技術路線。

目前日韓主攻硫化物體系,歐美多為氧化物和聚合物體系,而國內大部分企業為氧化物路線。

從網傳的報道來看,本次中標單位以硫化物和聚合物兩條路線為主,這就突出了政策的引導作用。

但這并不代表放棄了氧化物路線,而是說希望走多路線戰略,避免被海外企業彎道超車。

結語

總的來說,這次的“國家隊”下場投資,其實是對各家電池廠指明了方向,實際還得靠企業自己實現技術突破。

在液態鋰電池安全性不斷提升,成本不斷下降的前提下,固態電池的量產恐怕仍是遙遙無期。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