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少軍解讀中外半導體產業現狀:“守正”才能“出奇”,半導體成不了風口上的豬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不能違背客觀的、內在的發展規律,半導體產業更是如此。
進入2023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兩極分化的現象更加突出。
一方面,消費電子產能過剩情況越發嚴重,相關IC企業業績不斷遇冷并出現大裁員、減產;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需求不斷旺盛,導致車規級芯片、AI芯片缺芯情況仍然存在。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半導體行業暗流涌動,各家芯片公司都在重振旗鼓,厲兵秣馬,生怕錯失時代浪潮。而中美之間的”芯片戰爭”仍在不斷加碼,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危機難見反轉跡象。
不過,對于中國半導體從業者們來說,艱難時期,希望仍在。
今日,在2023國際集成電路展覽會暨研討會(IIC Shanghai)的高峰論壇“2023中國IC領袖峰會”上,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魏少軍博士為大會作了題為《集成電路發展中的“正”與“奇”》的主題演講。
魏少軍指出,我國半導體的發展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該行業成不了“風口上的豬”,而在“守正”之后,國產半導體才能出奇招。
此外,魏少軍還圍繞著國內外半導體行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提出了自己的八點思考。
國產半導體行業,發展需遵循客觀規律
近些年,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高速發展有目共睹,依靠著巨大市場需求和研發投入的不斷提高,中國芯片企業逐漸成為亞太地區一股新興力量,長年保持著高速發展。
但與此同時,一些問題還是難以忽視,包括芯片技術的落后、專業人才的缺失、產業鏈條的不足等等,都暴露出中國半導體行業與世界半導體強國之間的差距。
對此魏少軍表示,“守正出奇”當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之道,但首先要遵循國際產業與技術發展的長期、一般規律。
在演講開頭,魏少軍以“移動通信標準的統一”為開場白,引出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發展和產業全球化的變化過程。接著,通過大家熟知的“摩爾定律”,魏少軍闡述了半導體技術需要長期保持持續創新。
在這里,魏少軍介紹了美國半導體產業能領先全球的原因——在技術領先的情況下,美國建立了一種良性循環:通過大規模研發帶來的卓越技術和產品換來了更高市場份額和更高的利潤率,并最終換來更多的投入研發。
與此同時,在新工藝、新材料等環節的突破下,芯片制造工藝下的難題依次得到解決,與之到來的是半導體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半導體企業的不斷成長。
這樣的運行模式非常值得中國半導體企業借鑒,但國內企業由于受到規模、規格、盈利能力等原因影響,在研發投入上仍顯不足。
此外魏少軍還指出,目前國內產業長期以來仍是圍繞著代工和設計為發展,現在應該轉向“以產品為中心”的產業模式。
從數據上來看,在美日歐韓等國家,他們的產業結構中IDM企業占有巨大比例,而東亞地區更多的是以加工作為產業發展模式。
這樣的發展模式對于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小型國家/地區是一種可行方案,但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仍需要回歸到“以產品為中心”的客觀規律上。
當然,近些年國內有部分企業依據客戶的需求,逐漸形成一種從系統廠商,到IDM,到設計+加工,再到設計+加工+服務的發展模式,最終也算圍繞著產品進行發展。
另外,也有人探索把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引入到半導體領域,希望借由資本打開市場,再定義產品,最終通過管理團隊來運營。
雖然這些努力和嘗試都是想打響企業的名氣,但魏少軍指出,由于違背了半導體產業的客觀規律,這種模式最終無一獲得正果。
“集成電路成不了風口上的豬,更要防止別人把你變成風口上的豬。”
國產半導體企業,還是得回歸產業的本源,遵循行業的客觀規律。
守正后,才能出奇招
指出國內半導體行業的問題后,魏少軍也給出了中國半導體企業的突破口,那就是“出奇招”。
在演講中,魏少軍依次介紹了浸沒式光刻、異質堆疊集成技術及軟件定義芯片等多項新技術。
其中,魏少軍以長江存儲為例,介紹其主推的CBA架構(Xtacking技術)助推國產3D NAND產品突圍的故事。
在早期,這種異質堆疊集成技術帶來了成本的劇增,但隨著存儲器的層數不斷增加,該技術逐漸成為了3D NAND領域的主流,長江存儲也借由該技術躋身到存儲領域的第一梯隊。
同樣的例子還包括魏少軍團隊提出的“軟件定義近存計算芯片技術”。
隨著全球數據量的指數級增長,加上人類對于高算力的追求,超算的投資額和耗電量都到了一種極限。僅憑工藝技術的進步很難落地,這時候就需要軟件技術的支持。
通過“軟件定義芯片+異質堆疊集成”的思路,魏少軍團隊提出的新技術大幅提升了超高性能計算能力,同時也減少了設備的功耗,帶來了令人驚喜的結果。
簡單來說,所謂的“出奇招”,本質上還是技術創新,通過不斷的持續的研發投入,彌補技術上的,最后回到“以產品為中心”的客觀規律上。
但同時,不能為了出奇而不守正,例如前文提到的“互聯網思維”,最終不過是資本的“一地雞毛”。
半導體行業劇變,中國仍有競爭力
在演講中,魏少軍還提到了一些半導體行業的現狀,其中就包括一些違背客觀規律的事情正在發生,例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被人為打破。
回到演講開頭的例子,從半導體行業發展來看,產品技術的統一促進了全球供應鏈發展和產業全球化,包括美國、中國、歐洲、日韓、中國臺灣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同構建了全球半導體網絡,促進了全球市場的繁榮。
但從現狀來看,隨著中美貿易對抗的加劇以及逆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美國正逐步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半導體全球供應鏈之外。
這不僅嚴重影響了中國半導體企業的發展,同時還造成美國半導體企業利潤下滑,本質上是一種“雙輸”。
“加強自己的供應鏈本身沒有問題,但是不應該通過損人來利己,大家看到的無論是四方聯盟還是三國達成的某些協議,其實都是在違背全球供應鏈發展的規律。”魏少軍說道。
簡單來說,如果違背產業規律,那就必然帶來市場的碎片化,由此衍生出技術的分裂,標準的多樣化,產品的碎片化和成本的上升,其最終導致的是全產業鏈利潤的下降。
在演講的最后,魏少軍也談到中國為何能成長為“世界工廠”——不僅因為中國有最完善的工業體系,同時還因為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正因于此,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現狀在短期內不會改變。
事實上,當工廠生產的產品由于各種原因滯銷的時候,中國的世界市場就會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這也使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競爭力越來越強。
結語
在本次峰會的開場致辭上,這么一句話:2023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在復雜的經濟條件下,非??简灨骷移髽I應對變化的耐力與決心。
目前,中國一直在做產業升級,整個工業體系也處在自立自強的上升道路上,對于中國半導體行業來說,前路或許充滿荊棘,但只要依據客觀規律前行,依然充滿希望。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