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O問界交付破萬背后,賽力斯越賣越虧

jh 3年前 (2022-09-02)

如今的華為與賽力斯,都站在“問界”這條船上,在充滿想象力的銷量面前,兩者的合作只會越來越緊密。

9月的第一天,各家新勢力車企紛紛亮出成績單。

在眾多車企中,賽力斯旗下的AITO品牌讓人眼前一亮:單月交付量突破10045輛,創下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單月交付破萬最快的紀錄。

AITO問界交付破萬背后,賽力斯越賣越虧

作為國內最具話題度的品牌之一,AITO問界系列的營銷幾乎由華為一手操辦,靠著華為的光環和余大嘴的“金句頻出”,問界系列的銷量在一年內快速成長。

而作為真正的品牌擁有者,賽力斯卻在交付量公布的前夕給出一份不太理想的財報:半年巨虧17億,并且虧損額持續擴大。

新車成爆款,賽力斯仍虧錢

問界交付破萬,既讓人意外,其實“理所應當”。

回顧AITO過去幾個月的交付成績單,僅靠問界M5這一款車型就實現了穩定增長(5、6、7月的交付量分別為5006臺、7021臺以及7228臺)。

而作為升級款的問界M7于8月24日正式開始交付首批車主,毫無疑問讓AITO吃到了新車交付的紅利,最終完成了單月交付量破萬的成績。

AITO問界交付破萬背后,賽力斯越賣越虧

AITO的成長,其實還能從母公司賽力斯(原“小康股份”)身上體現出來。

在8月底公布的半年財報中我們可以看到幾個有趣的數據:上半年,賽力斯實現營收124.16億元,同比增長68.14%,實現三連漲,幾乎趕上造車新勢力三強之首小鵬汽車,市值也一度超過1000億元。

作為一家生產面包車、低端卡車起家的傳統車企,能在電氣化轉型潮流中堅持至今,并牽手華為,賽力斯倒也稱得上“風光無限”。

而在營收暴漲的背后,利潤的表現卻完全相反。

數據顯示,賽力斯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27億元,虧損同比擴大258.97%,繼2018年以來連續5年下跌,并且在2018年之后就再未實現盈利。

一邊是新車成爆款,營收大漲,另一邊卻是逐年虧損,且越虧越多。

錢都哪里去了?

財報顯示,賽力斯2022上半年銷售費用同比上年同期大增247.09%,達到14.6億元。在表格下方,財報還用了一行小字特別說明:“銷售費用增加主要系高端新能源汽車廣宣費用、銷售服務費增加所致。”這里的高端新能源汽車,無疑就是AITO問界系列。

AITO問界交付破萬背后,賽力斯越賣越虧

作為深度合作的品牌,賽力斯似乎正如上汽高管所說:“使用華為整體解決方案,是把靈魂交給了華為。”除了設計和銷售環節,華為還給賽力斯配置了電控、電機、減速器三合一的核心電驅動系統DriveONE,而賽力斯只剩下了生產、交付與售后環節。

在AITO官網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想體驗問界系列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華為授權體驗店與智能生活館,而另一種則是AITO授權用戶中心或展區大廳,但從門店分布中我們可以看到,華為授權店占到絕大一部分。

有分析師指出,在華為智選模式下,華為可以拿到10%的提成。以售價29.48萬元的問界M5四驅性能版為例,華為大概能拿到2.948萬元,其中20%為技術授權費用,大概是6000元,而剩下2.4萬元則是門店建設、培訓等費用——而這一部分就需要賽力斯承擔。

隨著銷量的不斷提升,賽力斯“應付”的服務費也會隨之激增,在財報細分中,銷售費用的中的大頭是“廣宣及服務費”達到了11.57億元,占營銷費用總額的79.27%,而在上年同期的這筆費用才1.79億元,同比增長達546.11%。

而在AITO問界系列外,賽力斯基本放棄了自有品牌,很難從中賺得利潤。

據《子彈財經》統計,賽力斯品牌在3-8月的累計銷量為3.75萬臺,而同期問界車型的銷量卻高達3.56萬臺,問界車型銷量占賽力斯品牌的比重達到了94.78%。除此以外,賽力斯的傳統燃油車也被嚴重地擠壓,基本上屬于完全押注問界的情況。

放棄自有品牌的另一個結果,就是研發的低投入。5.79億元的研發費用不僅在新勢力車企陣容里處于墊底,甚至不如一些傳統車企。而這其中又有大部分與“含華量”很高的智慧電動汽車平臺,真正用于自家純電驅智能增程平臺DE-i的費用屈指可數。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正是問界系列帶動了賽力斯的營收增長,兩款車型也用交付量證明了自己的“爆款”屬性,隨著新工廠帶來的產能上漲以及新車型問界M7逐步交付,未來賽力斯還是保留了轉虧為盈的機會。

AITO問界交付破萬背后,賽力斯越賣越虧

華為與賽力斯,都想活下去

任正非的一封內部信,道出“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事實上,作為華為當下最為重視的業務板塊之一,智能汽車業務屬于“華為當前唯一的虧損業務”。

隨后,網上也傳出余承東在內部群的講話,華為的智能汽車板塊還處于投資期的巨額虧損中,而各級主管要減少盲目投資與擴張,重視利潤和現金流,改善經營質量。

可見即使智能汽車業務仍是保持戰略投入的核心項目,但長期下來還是要尋求增長和賺錢之間的平衡點。

因此目前來看,華為三種合作模式中,傳統零部件供應商模式勢頭良好,目前已經上市30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而Huawei Inside(HI)模式與智選模式,兩者必須有所取舍。

從短期來看,華為智選模式已經初現成效,AITO品牌的初戰告捷讓華為看到了盈利的希望,而Hi模式的兩大品牌(北汽極狐與阿維塔)銷量卻難見起色。

AITO問界交付破萬背后,賽力斯越賣越虧

因此在大環境下,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還是第一選擇。

而就賽力斯來說,在“活下去”與“自由”的選擇題面前,顯然前者更有吸引力。

憑借與華為的合作,賽力斯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新能源轉型。如果沒有余承東對于自己增程式技術搖旗吶喊,或許“小康汽車”早已成為了歷史。從本意上看,賽力斯和華為聯手造車是美好的,雙方都試圖實現雙贏。只不過兩方的實力從一開始就處在不平等的狀態——華為尚且有后路,而賽力斯只能選擇完全信任華為。

作為代價,既然已經交出了靈魂,那么也要承擔后果。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