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瞳半導體黃虎才:國產替代的浪潮下,國產GPU如何乘風而起?

溫暖 5年前 (2020-03-30)

芯瞳已經與7家下游廠商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包括龍芯、統信軟件等知名廠商。

國產替代的熱潮下,國內半導體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GPU行業也不例外。

GPU是計算機設備中負責圖像處理和輸出顯示任務的芯片。盡管從全球GPU市場早已形成英偉達、AMD二分天下的格局,但隨著我國對信息安全和半導體行業的重視,此前國產化水平較低的GPU市場將迎來巨大的替代市場空間。

因而,投身于其中的企業都成為了資本眼里的“香餑餑”,他們現如今正在做些什么?產品又已經達到了什么樣的水準呢?

這是我們所好奇的。

不久前,我們采訪了行業內非常低調的一家國產GPU廠商芯瞳半導體,進一步了解他們的觀點與公司的最新進展。

 圖 | 芯瞳半導體總經理黃虎才

10年GPU設計領域老兵們如何打天下?

芯瞳半導體坐落于古城西安,公司核心團隊成員在2009年就讀大學期間就開始參與到了GPU研發項目當中。后來畢業之后,他們一部分留在學校繼續做著GPU領域研發工作,另一部分人員則在中興、華為等公司就職。直到2018年中,一群老友重新走到一起決定創業,于是芯瞳半導體誕生了。

該公司專注于GPU芯片的設計研發,目前公司第四款芯片已經投片,今年年中可以拿回樣片。芯瞳半導體總經理黃虎才告訴我們,他們瞄準的應用領域主要有兩個方面:黨政八大行業、云游戲。

芯瞳的第四代GPU芯片已經能夠覆蓋90%的黨政八大行業,并且這款新品也是他們面向云游戲場景研發的首個Demo版本。

不過無論是黨政,亦或者云游戲領域,瞄準這些場景的GPU廠商不少,國內也有景嘉微、航錦科技這樣的佼佼者,芯瞳又憑什么與之競爭呢?

黃虎才表示,他們的產品與之相比具備幾方面的優勢:

1、功能完善。目前國內已推出的國產GPU芯片,在功能上不夠完善。比如其在OpenGL圖形標準庫的版本支持很低,這對于開發者來說體驗比較差,而芯瞳的GPU芯片OpenGL版本支持到OpenGL4.3,因此可以有效地提升開發者使用體驗;

2、支持通用計算。國內通用計算方面對于GPU的應用需求十分迫切,市場廣闊。在這方面,芯瞳的GPU芯片能夠支持OpenCL1.2的版本,而國內其他GPU廠商暫時還不支持該功能。

3、芯瞳的GPU芯片能夠針對特殊應用領域做特殊優化,以此滿足用戶特殊的圖形渲染需求。

此外,芯瞳目前在軟硬件適配方面也取得了許多進展。目前他們利用FPGA模擬芯片已經和國內主流操作系統、CPU廠商完成了軟硬件的適配工作,比如操作系統UOS、CPU廠商龍芯、飛騰等。

“雙方的合作已經進行到了雙向認證階段,芯片流片之后就可直接適配應用。”

如今芯瞳已經與7家下游廠商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包括龍芯、統信軟件等知名廠商,可以說其在產品研發的同時,在產業鏈上下游也取得了不少伙伴的認可。

國產GPU與英偉達等行業標桿的差距有多少?

正如造新能源汽車繞不過特斯拉,做GPU芯片也繞不過行業內的大佬英偉達。那么業內人士如何看待國產GPU廠商與英偉達這樣的行業標桿之間的差距?國產GPU廠商又有什么辦法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呢?

黃虎才認為國產GPU和英偉達等行業標桿的差距集中在幾個方面:

其一,制程工藝。國外目前制程工藝已經達到了7nm,而國內相對主流的還是28nm和40nm。

其二,GPU生態。GPU技術本身不是特別依賴生態,但英偉達在積累了這么多年之后,在Windows、游戲適配等方面具有非常廣泛的基點,國產GPU廠商在這方面與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其三,芯片架構。國產GPU芯片在架構設計方面距離英偉達等巨頭還有一定的距離。以芯瞳為例,他們在芯片架構設計方面,接近于英偉達2012-2014年期間的水平。

不過,這些差距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彌補。

制程工藝方面,未來可以通過資金彌補差距。而在適配性方面,在國產替代的浪潮下,而國產GPU也可以與國產Linux、最新的UOS進行適配。

最后云游戲這種新的商業模式誕生后,為國產GPU廠商帶來了追趕的機遇,這也是芯瞳選擇云游戲作為落地應用領域之一的核心原因。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云游戲市場規模已經來到了22.4億元,其認為在5G的助推之下,2023年中國云游戲市場規模將沖擊千億元大關。以此可見,國產GPU廠商在其中的確大有可為。

至于芯片架構層面,國內GPU架構設計相關人才比較短缺,公司雖然在過去10年有了一定積累,但是未來還需要時間培養和引進。

黃虎才坦言:“如果和國外領先的大廠相比,芯瞳沒有特殊的優勢。但我們與既有的GPU相比,在芯片架構設計上做了一定的創新。我們的GPU芯片不僅支持統一渲染架構,還能夠讓用戶動態配置、調整芯片內部的一些核心功能,而這將為用戶帶來極大的靈活性,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今年芯瞳的主要目標是,完成第四代芯片的流片測試以及小批量的應用。但具體到量產,他們還需要在第四代芯片的基礎上再迭代一款GPU,黃虎才預計,公司第一款量產芯片的時間可能在2021年8月份。

此外,他們還計劃在今年將公司團隊規模擴充到80人,以此應對下一款芯片的研發和量產需求。

目前芯瞳半導體正在對外尋求融資當中,其計劃今年融資5000萬,用于下一代產品的研發和流片。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