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后續疫苗研發即將進入臨床試驗
非洲豬瘟病毒是一種可引起家豬、野豬出現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且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都會被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達100%。
昨日消息,中國科學家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在近日分離出了正在國內爆發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這將有助于非洲豬瘟疫苗開發。
10月18日凌晨,該團隊科研論文《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裝配機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發表,論文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王祥喜研究院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步志高研究院團隊共同完成。這也是繼2003年SARS后,饒子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又一次在國家疾病防控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非洲豬瘟病毒是一種可引起家豬、野豬出現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且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都會被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達100%。王祥喜介紹,為了研究這一病毒,他所在的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以及中科院微生物所、武漢病毒所等單位,在2018年12月開始了對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和相關抗原分析從基礎科研到臨床檢測以及高效疫苗多個方面的聯合攻關研究。
他們在成功分離出尺度巨大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株后,又通過上??萍即髮W電鏡平臺連續進行了4個月高質量數據收集,獲得了超過100T的海量數據,采用單顆粒三維重構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他們發現了非洲豬瘟病毒獨有的5層(外膜、衣殼、雙層內膜、核心殼層2和基因組)結構特征,病毒顆粒包含3萬多個蛋白亞基,組裝成直徑約為260納米的球型顆粒,這也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結構的最大病毒顆粒。
圖 | 非洲豬瘟病毒整體結構(左:五層切面;右:衣殼整體結構)
研究團隊解析了四類三十余種全病毒原子分辨率結構,從結構比較中可以看到非洲豬瘟病毒是一個非常巨大、復雜的病原體。
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非洲豬瘟的疫苗開發。步志高透露,研究團隊合作展開的非洲豬瘟病毒及疫苗研究,目前已經完成了實驗室階段、中試階段研究工作,并且已經具備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條件,經專業機構評議并獲得農業部批準之后,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就可以進入臨床試驗。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