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億元新能源汽車侵權案開庭,吉利和威馬的“羅生門”

溫暖 6年前 (2019-09-17)

國內首起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侵權案件。

21億元索賠未能嚇退威馬。

9月17日,吉利汽車起訴威馬汽車侵犯商業秘密案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正式開庭。被告方是威馬汽車旗下的4家子公司,包括威馬汽車科技集團、威馬智慧出行科技、威馬汽車制造溫州公司以及威馬新能源汽車銷售公司。這是國內首起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侵權案件。

吉利與威馬的復雜關系

據了解,其實吉利起訴威馬的案件早在去年就已經提交了,那么起訴的依據是什么呢?

有媒體報道的消息稱,吉利汽車此前透露,曾任吉利集團副總裁、吉利成都制造基地總經理的候姓高管,在2018年離職時帶走了吉利SUV車型GX7的全部資料,并且這名高管和其團隊核心成員隨后加入了威馬汽車,并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了威馬EX5車型。

今年8月底該案件被曝光后,吉利和威馬也分別進行了相關回應,吉利表示:“一切以法律判決為準,不做額外評論。”威馬則表示:“沒有任何侵權行為,對贏得這起訴訟非常有信心。”

9月初,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發布內部信,在信中也提到了被起訴一事,寫道:

請保持我們的勇敢和堅毅,哪怕誤解重重,哪怕粉身碎骨,哪怕萬劫不復,我們都要堅持為用戶創造價值!

說起來,威馬和吉利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威馬汽車的創始人以及公司多位核心員工都曾有在吉利工作的經歷。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曾任吉利控股集團董事兼副總裁,在吉利工作期間他帶領吉利團隊完成了海外并購沃爾沃汽車的事宜,并負責沃爾沃在中國市場的落地。

威馬汽車合伙人兼首席運營官徐煥新,此前在沃爾沃主導新能源技術;威馬汽車聯合創始人、品牌戰略副總裁陸斌曾任吉利銷售副總經理;威馬汽車首席財務官張然曾任吉利執行董事,負責公司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基礎設置裝配以及汽車金融體系管理等;威馬汽車聯合創始人兼董事杜立剛曾是吉利收購沃爾沃時談判團隊成員。

不過人員流動并不能證明什么。根據公開的資料,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等商業信息;其屬于企業的財產權利,關乎企業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甚至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存亡。

因此在法律層面,作為原告在舉證環節面臨巨大的挑戰,要證明相關信息屬于商業秘密,同時還要證明自己的經濟損失,證明被告有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等。正因如此,國內目前并沒有知名的案例參考,僅了解到浙江高院曾判決了一例金額高達3500萬元賠償款的民事案件。

起訴將帶來什么影響?

截至目前,吉利與威馬之間的這起21億天價官司還未有更多的細節透露出來,不過就在這起案件開庭前夕,威馬進行了大股東變更:

威馬汽車原大股東威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從威馬汽車股東中退出,新增股東為蘇州威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而蘇州威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100%的股份。

據公開資料顯示,威馬的這位新晉大股東——蘇州威馬出行科技有限公司是在今年8月30日成立的,公司法人代表為周晨,由威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00%持股。該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內的技術研發、技術轉讓以及汽車零部件的銷售、智慧出行科技等業務。

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本次股權變動是威馬為上市在做準備,蘇州當地政府未來會給予威馬更便利的上市條件,最快本月底將有相關信息公布。

而威馬官方則表示:“這次股東變更是以加速實現公司快速發展、實現最終目標為目的戰略調整,是威馬在長三角三省一市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由此威馬由長三角一省一市的布局,升級為兩省一市,響應政策發展號召,深度擁抱長三角一體化大發展的切實行動。”同時,其也強調“此次進行股東變更與訴訟案件無關。”

今年3月,威馬汽車官方宣布完成C輪30億元融資,累計融資近230億元。7月初,威馬創始人沈暉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司正在全球尋求投資者融資,可能會籌集10億美元的資金,并且主要以海外融資為主。一個月后,吉利起訴威馬侵犯商業秘密的案件被爆出,如今關于威馬D輪融資的消息也音信全無。長遠來看,如果這起訴訟案件不能盡快得到解決,那么無論是在聲譽亦或融資等方面都可能對威馬造成一定的影響。

今年以來,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退坡以及電動汽車頻發的自燃、質量等問題,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并不理想甚至出現了下滑的局面。對于造車新勢力而言,一方面充電站建設、線下門店、日常運營等成本燒錢不止,另一方面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市場環境并不樂觀的當下,資本市場對其的投資熱情也開始冷靜下來,融資難成為了又一道難關?;诖?,再惹上侵犯商業秘密的官司,威馬的日子或許沒有那么好過了。

不過,對于正在崛起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和自動駕駛行業來說,企業起訴另一家公司侵犯自家的商業秘密、企業起訴其員工的現象已經十分常見。谷歌Waymo就曾將Uber告上法庭,因為Uber收購的Otto公司的“64線激光雷達系統”與自家的制造技術高度相似,而Otto正是谷歌前員工萊萬多夫斯基離職后創辦的。此外,蘋果和特斯拉也曾因工程師竊取商業秘密,將其告上法庭。

隨著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人才是企業推進技術、產品研發的主力,甚至是評估一家企業的關鍵因素,因此企業核心員工跳槽、被挖墻角的現象才會如此頻發。而一系列的起訴案件也將提醒企業,要加強自身的核心研發能力,將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也需要做好商業秘密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工作。

未來吉利起訴威馬這一案件會如何發展,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