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戴姆勒、豐田、大眾……傳統車企集體抱團為哪般?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傳統車企開始著急了。
今年以來,福特汽車與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將戰略聯盟關系拓展到電動車、自動駕駛領域,并且共同成立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比亞迪和豐田也簽訂合作,宣布將共同開發純電動車型、動力電池;就連業界兩位大佬寶馬和戴姆勒集團也雙雙宣布將在自動駕駛領域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就像寒冬來臨時,小動物們擠在一起取暖過夜,面對新能源汽車的如火如荼的態勢,正在崛起的造車企業以及可能帶來行業革新的自動駕駛,傳統汽車們選擇了“抱團”來加速轉型。
被挑戰者的奮起直追
中國有句古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除了督促個體努力奮進,更道明了商業法則的本質,即一旦跟不上時代的潮流,就將被拋棄。當“特斯拉們”生產的汽車跑在路上、“谷歌Waymo們”的自動駕駛進入路測,追隨者越來越多的時候,傳統燃油車廠商的“王位”開始沒那么穩了。
以中國市場為例,2016年33萬輛、2017年56萬輛、2018年100.8萬輛,短短三年內新能源車乘用車銷量實現了超高速的增長。而全球政府的支持、運營成本的降低、以電為動力減少排放更加環保等,成為了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長期預測:伴隨著新能源汽車對內燃機汽車在成本方面建立起來的領先優勢,到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從2017年的110萬輛增至1110萬輛,而到2030年銷量將攀升到3000萬輛,到204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達到6000萬輛,相當于全部輕型車(乘用車和皮卡)市場的55%。
未來新能源汽車將逐步占領主流市場,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企業也越來越多,BAT、地產商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傳統車企已經看到了這一趨勢,并已走上轉型之路。
根據公開的消息,截止2018年,全球汽車制造商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承諾的投入飆升至3000億美元,其中大眾汽車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資總額為910億美元;戴姆勒承諾投資420億美元;通用汽車則計劃在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技術上投入80億美元。
除了承諾投資外,各家車企也都制定相應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寶馬就表示將在2023年前推出25款新能源車型,包括12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和13款純電動車型,產品涵蓋了寶馬、MINI以及寶馬M系列等。
奔馳規劃要投資100億歐元用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并且還計劃要在2022年前發布超過50款新能源汽車,其中包括10款以上純電動汽車,到2025年奔馳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要占到其銷售份額的15%—25%;豐田的目標則是到2025年之前要銷售約550萬輛電動汽車,其中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將占到100萬輛。
自動駕駛領域,情況更加復雜。參與其中的有谷歌Waymo、蘋果、百度這樣的科技巨頭,有以Uber、Lyft、滴滴這樣的打車平臺,還有以圖森未來、Aurora為代表的創業公司。盡管不少企業表示自動駕駛太難了,但路測、自動駕駛車隊、無人駕駛出租車等都已經在路上。
作為汽車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傳統車企其實也早已在這一領域布局落子。在2010年,代號為Shelley的奧迪TTS就在Pike Peak進行了全自動駕駛測試;通用汽車則在2016年收購了自動駕駛公司Cruise,進軍自動駕駛。此外,寶馬、戴姆勒、豐田等都在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不過從當下各大傳統車企的動作來看,他們并不滿足于公司自己研發,相互聯合、抱團取暖,成為了加速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和自動駕駛領域發展的重要手段。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對于傳統車企,他們在市場競爭中顯然是敵對關系,然而當新能源汽車造車企業不斷崛起、自動駕駛企業開始嶄露頭角時,相同處境之下的他們共同發力取長補短的抱團之舉成為了一種策略。
目前通過眾多傳統車企的合作內容來看,抱團主要針對幾個方面: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動力電池研發生產、汽車智能化、出行服務等。
其中自動駕駛技術層面的合作可謂是重中之重。在大眾與福特的合作中,雙方將注資給自動駕駛技術平臺公司Argo AI,其中大眾將向該公司注資26億美元。一直以來Argo AI主攻于L4級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應用,目前其對外稱所研發的自動駕駛系統將是首個在美國和歐洲市場進行商業部署的自動駕駛技術,并且未來還會在人流密集的城區提供共享出行以及貨物投遞服務。
而早就開始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寶馬和戴姆勒合作,則希望更快的能夠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的落地。他們的合作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縮短自動駕駛技術開發時間,將技術安全的推向市場,最終為消費者提供自動駕駛汽車。為了完成這一目標,雙方還將分享兩家公司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技能和專業知識,可以說他們已經不顧一切希望提前拉開自動駕駛落地的序幕了。
畢竟血淋淋的現實是,Waymo已經開始幫助一些企業用自動駕駛汽車運輸貨物;特斯拉已經“出手”。此前馬斯克多次透露特斯拉會率先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今年2月,他再次表示到今年年底特斯拉將會具備實現完全無人駕駛汽車所需要的全部技術。
“我認為,今年我們可以實現功能完備的也就是實現完全的自動駕駛。這意味著,今年開始我們的車能夠在停車場找到你、接你上次,然后送你到目的地。在這一過程中,無需任何人為干預。我要說,對于這一點我很肯定沒有疑問。”
這在無形之中給了傳統車企更大的壓力。寶馬和戴姆勒的合作也無非是雙方共享技術、取長補短,通過“抱團”來加速雙方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落地。雙方計劃創建一個可擴展的架構涵蓋各種自驅動技術,并且合作伙伴關系也將會拓展到城市環境的5級自動駕駛汽車。
自動駕駛之外,值得關注的就是產業鏈上的合作了。比亞迪和豐田正是如此,雙方的合作重點是動力電池,而這對新能源汽車而言極為重要。隨著人們對于續航、安全性的要求提升,電池與電動汽車的關系密不可分,而高性能動力電池供不應求的局面之下,像本田這樣的傳統車企和有成熟電池、汽車代工經驗的比亞迪攜手合作,是一筆能夠讓雙方獲益的買賣。為了推動雙方的合作,豐田甚至特地成立了新的事業部,可見對此事的看重程度。
企業們抱團的藝術
面對龐大、復雜的汽車產業,企業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來研發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從專業、人才、資金、成本、速度等多個方面來看,都不是非常劃算。而抱團的方式,能夠讓企業之間共享一些技術、研究成果,分擔資金壓力、發揮所長等,加速企業自身的發展。
因此抱團不僅存在于傳統車企之間,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科技公司、地產商等只要是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企業,或者計劃入局的企業,彼此攜手、甚至多個企業一起抱團來做一件事已經不再稀奇。
比如近期亮相的T3出行,就是由一汽集團、東風、長安汽車聯合騰訊、阿里巴巴、蘇寧共同打造的出行平臺。并且其還希望繼續聯合產業鏈伙伴,將業務擴展到維修保養、融資租賃、智能充電等領域。
雖然抱團能否挽救傳統車企,幫助其加速轉型,短期內難以看到結果,但能夠看到的是,眾多巨頭公司、創企正在進軍汽車產業,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泛。長遠來看,傳統燃油車市場的佼佼者必然要讓渡一部分市場給新能源汽車廠商,但如果其能夠順利實現轉型過渡到新能源汽車市場,那么其在數十年、數百年間積累的汽車制造工藝,也將給頻頻出現漏水、趴窩的新能源汽車背后的廠商帶來威脅。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