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式指控華為,23項刑事起訴直指科技競爭!
在這條“民族品牌”的路上,華為,任重而道遠。
剛剛,美國司法部兩個聯邦大陪審團對華為提出23項刑事起訴,并宣布將于美國時間本周二向加拿大當局提交了引渡文件,申請引渡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這種情況下,加拿大司法部將在未來30天內進行評估,并保有發出“繼續進行”聽證會的權利。
如果孟晚舟最終被引渡到美國,將被迫接受美國司法部的多項審問。
美國司法部稱,在紐約布魯克林聯邦法院對四個被告提出13項刑事起訴,并在華盛頓西雅圖提出10項刑事起訴。這四個被告分別是總部在中國并在全世界運作的電信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在美國的相關公司華為終端有限公司、華為在伊朗的相關公司Skycom以及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而23項訴訟則包括了銀行欺詐、同謀電信欺詐、違反“美國國際緊急狀態經濟權力法”,利用香港空殼公司向伊朗出售設備、違反美國制裁等。
而最微妙的是,中美兩國政府將于1月30~31日在華盛頓舉行部長級的貿易磋商,此時提出正式起訴的時間點非常耐人尋味。
從孟晚舟因為“美國認為華為涉嫌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在加拿大突然被捕至今,已經過去了近60天。孟晚舟被捕十天后,曾在多方斡旋之下以1000萬加元的保釋金、16項附加條件獲得了短期保釋,其中一項條件就是保釋期間必須居住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孟晚舟在保釋后一度在朋友圈寫下“我以華為為傲,我以祖國為傲”這樣的話,而之后華為掌舵人任正非更是罕見地在兩天內密集會見國內外媒體,解答了多方問題,并表示“感謝中國政府維護孟晚舟作為中國公民的權益,也感謝社會各界的關心”。而對長期以來西方對包括華為在內的中國企業“盜竊知識產權”的指責,任正非則明確地回應,華為絕對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
然而,無論最終結果會怎樣,被美國以“顯微鏡”進行“審視”的華為,也依然來到了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美國正式申請引渡孟晚舟,這意味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孟晚舟都或將面臨比保釋聽證會更多的審查,而華為則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各種、甚至惡意揣測“包圍”。
這期間,一切有關華為的海外動作和合作項目或都將被過度“審視”。
惡意揣測纏身
眾所周知,此次孟晚舟被控,是因為美國懷疑其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制裁。而實際上,美方“針對”華為,早已有跡可循。
2013年和2016年,路透社都曾報道過孟晚舟擔任董事的香港公司Skycom Tech有可能向伊朗運營商違規銷售惠普的設備,以及美國一直在審查華為是否有涉嫌違反出口制裁法律等行為的報道。
除此之外,美方也一直以華為侵犯美國國家安全為由,阻礙華為進入美國市場。
例如去年1月AT&T突然單方面要求暫停與華為在美的一切合作事項,以及2013年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報告稱,華為等手機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了威脅,導致華為在美的運營商網絡業務陷入癱瘓......
某華為資深人士表示,安全保護只是臺面上的理由,商業利益沖突才是主要原因。
而Canalys分析師賈沫也表示,“安全問題和專利問題是目前華為進駐美國市場兩大主要阻礙。這兩大問題不解決,華為在美市場的開拓進程將會一直受到美國政府和及其他廠商的阻撓。”
可以預知,此次美方申請引渡孟晚舟,在輿論上很有可能會造成“美方此前所有的‘防范’都是‘有據可行’且‘正確’的導向,甚至還在“有意引導”下,讓“華為產品和技術有安全問題”以及“華為在他國的行動極有可能存在違違法行為”等的惡意揣測甚囂塵上。
這對華為來說,幾乎所有海外業務發展都將受到極大阻礙。由此帶來的,便是業務開展過程中, 不得不承受的“非正常”審視。
“顯微鏡”審視下的國際業務
1月18日,任正非連續簽署了新年006號、007號總裁辦電子郵件。
郵件中任正非稱,“未來幾年,整個大形勢應該沒有想象中那么樂觀,我們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對經濟形勢做出正確估計。比如,5G不可能像4G一樣勢如破竹,它可能是東爆一個‘地雷’,西爆一個‘地雷’。”
而為了持續激活組織將加大自我改革和隊伍換血力度,華為對當前環境下人力資源戰略重心工作進行了規劃,一切向作戰靠攏,甚至為降低人力成本啟動了裁員。
可見當下華為之“艱難”。
僅以5G業務為例,僅在去年,因華為“可能存在的技術安全問題”,以及一定的商業沖突,以美國為代表,包括英國、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多個國家,都曾明確表示“不歡迎”華為。除此之外,德國德意志電信公司也表示將在不久的將來停止使用華為產品。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國家或公司給出的“禁用”理由都一樣,“華為產品有潛在安全風險”。一時間,有關“部分國家和地區集體拒絕華為參與其5G競標”的傳言可謂漫天飛。
為此,華為不得不發表聲明表示,“雖然目前華為遇到了較大的外部壓力和困難,但在德國的業務一切正常,也已經共計拿到了25個5G商用合同,與全球50多個商業伙伴簽署了合作協議。”可見其無奈。
可以看到,在華為被“全世界質疑”的情況下,即便如德意志電信公司這樣的,合作多年的“老伙計”,也“忍不住”開始“懷疑”起來。而所謂的“設備故障”,也是“顯微鏡”審視下才有的結果。
然而,不僅是技術和產品,在“被審視”的情況下,華為的營收、業務拓展、新品發布、創意創新等方方面面,都或將被有心人拿出來過度解讀。加之競爭對手可能會趁機大舉吞并市場,華為的2019,壓力降是前所未有的。
而美國正式申請引渡孟晚舟,無疑是雪上加霜。
這樣的情況下,華為所能做的,大概便只有“盡善盡美”、“無可挑剔”了吧。不過,這對于華為來說,不失為一次“逼自己提升”的好時機。
民族品牌,任重道遠
從1987年,任正非創立華為至今,這家公司已然走過了而立之年。
摸爬滾打了近32年時間,如今的華為,儼然已在一次次的轉型中,從當年的通信界新兵,成為了ICT、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云服務、芯片等各項高精尖技術及業務一手抓將者。
雖然,當前華為正值多事之秋,但它依舊實力強悍。去年年底,華為的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宣布,“華為2018年的營收將超過1000億美元的大關。”
1000億美元,也就是近7000億元人民幣,這是什么概念?
2017年,恒大的全年營收為3110億元人民幣;同年,阿里巴巴的全年營收只有2500多億;致力于走向國際的董小姐,也只帶著格力拼下了2000億元的全年營收。
而在華為之前,全球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的電子公司只有兩家,蘋果和三星。如今,華為代表中國品牌,成為了前三甲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1000億美元的營收中,有超一半來自海外業務。
作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制造商,華為在通信設備業務方面無人可及。據不完全統計,該公司已經在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通信業務。
除通信業務擴張外,僅截至2016年年底,華為便已在全球168個國家設有分公司或代表處。與此同時,依據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能力優勢,該公司還在美國、歐洲、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地區構建了16個研究所、28個創新中心、45個產品服務中心。而僅手機業務方面,華為在意大利、西班牙、俄羅斯和波蘭的市場占有率均是第一。
可見,如今的華為,已不再只是單純的一家公司,而是一個響當當的“民族品牌”。這樣的品牌,能挺過前32年的風風雨雨,也必不會被現下的困難打敗。
美國申請引渡孟晚舟,或將成為華為“絕地反擊”的開始。但不得不說,在這條“民族品牌”的路上,華為,任重而道遠。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