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間的“科技之爭”,新一線城市如何掌握主動權?
西咸新區作為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代表,扛起了發展硬科技的大旗。
這一年,阿里巴巴“絲路總部”在西安揭牌;小米武漢總部在武漢光谷正式開工;騰訊云計劃在南京打造華東云計劃基地;百度無人車與長安汽車合作落地重慶......新一線城市們在科技上開始發力,不斷吸引著科技企業入駐。另一方面,每座城市也竭力打造結合城市特色與定位的“科技名片”。
不可否認,城市間的“科技之爭”正在為這一些新一線城市鋪墊著通向未來的路。
近年來,無論普通人亦或者學者、專家、從業者,人工智能、自動駕駛、AR/VR、生物醫藥等科技的代名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并且,已經成為了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
打造“硬科技”之都
如果說,南京為自己打造的科技名片是人工智能,那么,西安為自己打造的“新人設”就是“硬科技”之都。
2017年,西安提出“硬科技”之都的概念之后,接連舉辦了不少有關硬科技領域的峰會,比如“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大會、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等。陜西省社會科學研究院張寶通任務,陜西要打造“一帶一路”核心區,西安要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必須以硬科技為支撐,以此帶動整個西部的產業升級。
在提出硬科技之都后,西安就下發了《西安市發展硬科技產業十條措施》,其中,著重強調推進西安科技園建設、校地重大合作創新平臺建設、西部科技創新新港、西部創新谷建設和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等國家實驗室和研究院建設。并且提出,對于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新建的各級軍民融合產業孵化器等,給予最高500萬元獎勵;對于新建軍民融合服務平臺,按照交易量給予總投資額30%、最高1000萬元的獎勵。
截止目前,落戶西安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經有2000多家,科技企業達4000多家。
除了吸引企業之外,人才的政策也成為了西安在科技之爭中先下一城的關鍵。
今年5月,西安市人社局、財政局發布《西安市進一步加快人才匯聚若干措施》,出臺十三條措施吸引人才。其中包括,高水平大學碩士“免筆試”招聘;西安市屬單位公開招聘博士研究生提供安家補助費,每人5年10萬提升到5年15萬;聘請海內外知名專家、高校校友聯絡全球及名校高層次人才、團隊等。
而在今年的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上,作為中科創星創始人、硬科技理念提出者的米磊也公布了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中科創星等共同研究的“全球硬科技城市指數”,其中西安排在第12位。由此科技,西安在硬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
從“城”到“區”的科技戰
城市之間的科技競爭正在進行地游刃有余,與此同時,戰火也蔓延到了各個區。新一線城市們的每個區也都逐步開始與各大科技企業展開多方面的合作,并且,也在自主建設平臺、基金等推進整個區域的發展與進步。
通過南京市開發區、杭州市蕭山區、西安的西咸新區等都可以看到,如同新一線城市們采取的策略一樣,具體到每個區域在打贏科技戰的過程中也是立足于區域產業、區域特色的優勢,從而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條例,以此吸引企業、研究院、人才的入駐。
其中,西咸新區順應了西安發展硬科技的趨勢,擔任智能制造、科技資源統籌等功能。建成了國家級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和“硬科技”小鎮。同時,其也在加速推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和西北工業大學“翱翔小鎮”,紫光陜數研發中心、陜西視頻大數據、西電智慧產業園、中興深藍科技產業園等項目。
當然,西咸新區也在促進推動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今年7月,西安首個“硬科技校友經濟基地”落地在了西咸新區,該基地就是將高校資源與校友基地的產業結合,打通高校與企業合作的通道。
除了政策獎勵、校企合作,西咸新區也在營商環境和語言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提升。其通過印發《“3450”綜合行政審批效能改革實施方案》讓企業辦理經營許可的程序更加簡單方便,同時也簡化了工程項目的審批。同時,伴隨著“證照分離”審批制度的推進,也為企業降低了準入門檻,提供了更優良的營商環境。
語言服務上,其與中譯語通共同成立了陜西省“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及大數據平臺服務網站,提供11個語種的語言服務。
最后
前夕,由西咸新區舉辦的2018“創響中國”西咸站暨“一帶一路”創新創業促進大會成功舉辦。與此同時,西咸新區與廈門火炬高新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打造海上絲綢之路與路上絲綢之路雙創共同體。顛覆性創新技術(西咸)轉化促進中心也已揭牌成立。
如今,科技正在全國各個地區落地生根,像西咸新區這樣的一個又一個的區域將引領推動科技的發展,也很可能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變成“科技讓城市更美好”。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