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架表演無人機,浪漫之外“錢途似錦”?

伶軒 7年前 (2018-08-17)

科技走向藝術最終走向商業,技術創新仍是關鍵所在。

“來長沙放肆愛!”

這是長沙橘子洲頭向你發來的七夕邀請。

湘江兩岸的夜景、777架盤旋在空中的無人機、一場精彩絕倫的璀璨燈光秀,這一晚的橘子洲頭,濃情蜜意尤甚。

777架表演無人機,浪漫之外“錢途似錦”?

但相信大多數人還記得,3個月前,在西安的那場大型“失敗現場”。

無人機編隊“亂碼”,驚喜變驚嚇

5月1日,在“春舞大西安”的表演中,億航白鷺的1374架無人機編隊在西安城墻南門的正式表演中,左側整個“垮掉”,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大型“亂碼”演出。

更甚者,在演出結束后,無人機的回收竟以“流星墜落”的形式從空中砸下,很多以“墜毀”告終。

毋庸置疑,這是一次尷尬至極的“事故現場”。

777架表演無人機,浪漫之外“錢途似錦”?

5天后,億航發表聲明稱,“行業專家對496架受影響的無人機進行了數據分析,后臺數據表明:無人機設備、通訊系統和飛行系統正常,但部分無人機的定位及輔助定位系統在起飛后受到定向干擾,因此導致其位置和高度的數據異常。”

似乎是為了“一雪前恥”,8月9日,億航無人機編隊再起,在廈門夜空中用1589架無人機寫下了“我媽是女神”、“我們一家人”、“I LOVE YOU”等字樣,還有“愛心”、“嘉庚建筑”、“龍舟”等圖案,一舉創造了“同組無人機連續組成最多隊形”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比起西安的事故現場,廈門的這場表演,不僅無人機架數多了215架,且整體展現效果更好。

屢登盛會“舞臺”,無人機編隊表演為何還會出現“失誤”?

央視春晚、平昌冬奧會開幕式、超級碗、奔馳發布會、百老匯劇場......無人機編隊登上大型盛會“舞臺”表演,似乎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且勢頭正愈演愈烈。

這是否意味著,表演無人機技術,已經真正成熟?

以西安那場表演為例,億航官網給出的解釋如下:

按照原計劃,參與表演的無人機編隊共計1374架,應在南門城上及東西延伸區域起降,在夜空形成跨度約1.2千米、深度100米、高度260米的巨幅畫卷,并附有“動態天幕”效果。為了安全起見,整個表演空域僅限于城墻垂直的上空,表演空間寬度不超過12米。

由此來看,無人機編隊在這場表演中,需要完成以下任務:

一、升空、到達指定位置。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變換隊形組成不同圖案——平穩降落。

一般情況下,在無人機表演現場,會有一個類似于“控制中心”的地方——地面站,無人機編隊也通常會在這附近起飛。為保證無人機能夠按照統一的時序飛行,防止出現亂碼、對撞等情況,起飛前,地面站會將所有無人機的時間初始化。

升空到達指定位置后,為保證圖案的緊湊性,每臺無人機之間的距離會控制在3-5米內。但由于編隊無人機數量龐大,甚至超過千臺,無人機相互間難免會有信號干擾,尤其在隊形變換時,還會對信號有所阻擋。

因此,每臺無人機都必須搭載RTK差分定位系統,具備GPS和Glonas雙星定位功能,這樣才能夠實時地為無人機提供地面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確保定位精度。

然而,躲過了內部干擾,外部干擾則更為讓人頭疼,西安表演的失誤正是來自“外部定向干擾”。信號干擾、聲波干擾、無線電劫持等問題,即便是軍用無人機,目前也很難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民用領域更是有多重困難。

二、降落。實際上這是空中表演最難的部分。

行業普遍認為無人機最大的技術難點在“穩定著陸”,這方面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如“火流星砸地”,且基本上再無二次使用的可能。原因無它,只因為無人機對地面的“認知”能力不足。

由于無人機是在一個三維空間內運動的,所以通常情況下其都會搭載一個立體視覺系統,以估算在立體空間與其他物體之間的距離。但一旦距離過短,傳感器便很難精確測量,導致不能及時發出降速指令,讓無人機以高速猛烈撞地。

針對以上情況,行業內有比較常見的三種解決辦法:

1、傘降回收。當無人機完成任務后,地面站發遙控指令給無人機,從而調節降落速度;

2、起落架或氣墊著陸,以適當減小落地時對無人機的震動力;

3、垂直著陸回收,利用旋翼升力或發動機推力減速。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控制算法、隊形編排等也都需要多次測試,才能達到可以“表演”的程度的。而要做到絕對完美的無人機編隊表演,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還有很多。但就目前來看,表演類無人機因體量較小、應用場景相對簡單,所以對技術的要求并非太高。這也是為什么時下此類無人機大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就是這樣的無人機,除了表演,還能做什么?

科技走向藝術最終走向商業,表演無人機前景在哪里?

與電視節目、商業發布會等合作表演,似乎是目前表演無人機最常見的應用場景。

777架表演無人機,浪漫之外“錢途似錦”?

據業內人士介紹,無人機編隊表演的收費,通常是以無人機數量來算的,一架無人機的價格在8000-12000元之間。換言之,數量過千的大型無人機編隊,一次表演的收費將達一千萬左右。

億航創始人&CEO胡華智也曾表示,“無人機編隊的發展已經完全超出了預期,甚至扭轉了億航消費級無人機此前不盈利的頹勢。僅去年一年,無人機編隊就做了幾十場表演,今年預計在此方面的收入將會過億。這是我們當初沒有預料到的。”

目前來看,編隊無人機表演,其實走的是一條“科技——藝術——商業”的路。然而在勢頭頗好的商機之下,這類表演形式是否會持續帶來后座強勁的商業轉化呢?

創新與突破是其中的關鍵。

一方面,除現有的隊形排列變換、燈光顏色切換外,編隊是否還能攜帶諸如彩帶、紅外線等可能會營造二重驚喜的物體升空?以某種表演方式,與地面或現有建筑形成交互性表演?又或者搭載攝像頭,配以VR設備或AR設備,增強設備與觀眾的交互性?

另一方面,突破“表演”限定也不失為市場拓展的途徑之一。從編隊無人機的表現形式看,其實際上隸屬于“集群無人機”。而在此方面有應用需求的領域,遠不止“表演”。農業植保、勘察探測、救災,甚至軍事對抗等,集群無人機都有其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不同應用領域的無人機,在技術上是有共通性的。正如大疆總裁羅鎮華說過,“我們常常被問到,大疆是不是要進入這個行業那個行業。但我們實際的想法是,哪些行業可以用到大疆的技術,在技術推廣的過程中,應該怎么定位大疆的角色?”

當前,以億航為代表,除高巨創新、零度智控等少數幾家公司在專注于表演無人機編隊研發工作外,國內少有同類型企業。一旦市場得以拓展,“錢”景可想而知。

簡而言之,無人機行業,走“技術應用和推廣”路線,還是它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