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發布全球首款嵌入式AI芯片,目標是自動駕駛和智慧城市
中國“芯”時代,已經來臨!
8月中旬,人工智能芯片初創公司寒武紀獲得1億美元的A輪融資;
9月初,華為在IFA 2017上正式發布全球首款面向手機的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
12月20日,地平線在北京召開主題為“A I 芯·時代”的發布會,正式發布兩款計算機視覺嵌入式AI芯片——旭日和征程,分別面向智能駕駛和智能攝像頭。
地平線創始人&CEO余凱表示,從15年成立至今,兩年的時間,中國首款嵌入式人工智能芯片終于誕生。相較于其他芯片,旭日和征程在性能、功耗、面積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不僅可同時識別200個對象,芯片乘法器利用率峰值更高達100%,可強耦合于各種應用場景。
中國“芯時代”,要從算法和軟件出發,重新定義和設計硬件
2017年已正式走進尾聲,縱觀整個2017年硬科技行業,六個字總結:VR冷了,AI火了。但相較于去年突然爆發的VR概念,AI顯然火的更為扎實,商業落地也更實際一些。
然而,即便大家已經公認人工智能將引領人類生活走向另一個新階段,AI時代卻依舊將來未來。從2017年整體發展情況看,我們不難發現,在國內AI行業快速發展的當下,計算能力不足成為了技術發展和應用落地最大的阻礙,而作為主要承載硬件計算功能的芯片,也隨之成為了“革新”的對象。
去年年初,阿爾法狗大比分戰勝李世石事件無疑是行業最大焦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為了這場勝利,程序員們付出了什么?或者這么說,在所有人驚嘆阿爾法狗強大的深度學習能力的時候,是否有人想過,支撐其運行的是什么?
在今天的發布會現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鈸表示,通過不完全預估,想要支撐阿爾法狗這樣強大的深度學習系統和密集的數據計算,其芯片承載的功耗可能高達2000萬千瓦。
這樣的功耗,勢必會阻礙深度學習技術的繼續發展,我們需要一個解決辦法。
天才計算機大師Alan Kay曾說過,真正認真寫待軟件的人,應該做自己的硬件。余凱認同這句話。
“想要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的革新,必須走軟硬結合的道路,只有這樣,我們的功效才能有1000倍以上的提升。”余凱說。
這樣一來,我們自然的引出了未來芯片發展的新思路:必須從算法和軟件出發,重新定義和設計硬件產品。
自動駕駛征程已啟,智慧城市正旭日東升
如果說,阿爾法狗離我們的生活有點遠,那我們看一些離我們生活比較近的應用。當前,AI行業細分領域眾多,深度學習、人臉識別、語義理解等,無一不是高技術門檻。但如果有人問,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珠穆朗瑪峰是什么,無疑是自動駕駛,因為它幾乎囊括集成了所有的AI技術。
然而,當前自動駕駛芯片的功耗非常之高,根本無法保障汽車長時間的持續行駛。
而另一個離我們日常生活較貼近的就是智慧城市了,因為它已經實際應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僅從監控攝像頭方面來說,國內一二線城市的大多地鐵口、商場、馬路等各個地方的監控攝像頭幾乎都搭載了人臉識別技術,用以識別和分析“不可控因素”。
然而,這些就夠了嗎?余凱表示,目前,搭載了人臉識別技術的攝像頭最多只能同時識別30個對象,遠遠無法負荷實際需求。除此之外,未來的智慧城市,也不僅僅只是智能監控,它應該從各個方面,讓我們的生活“智慧”起來。
因此,基于高斯架構,此次地平線發布的旭日和征程兩款芯片,性能高達1Tops,可實時處理1080P@30幀,每幀可同時對200個目標進行檢測、跟蹤、識別, 典型功耗做到了1.5w,延遲低至30毫秒。
此外,這兩款芯片還從彈性張量計算核、內存模塊,認知模塊,關注引擎、邊緣學習等五個方面,最大程度上剔除冗余,將芯片乘法器利用率從50%提高到了96%—100%,錯誤率降低50%以上,并開放通用工具鏈,與應用實現強耦合。
首款全球領先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視覺芯片,不僅是芯片行業的革新,也將極大的促進自動駕駛、智能攝像等多個行業的發展,并形成良心循環,最終帶領我們走進智能時代。
總結
“我國的芯片發展整體是落后于世界的。數據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進口芯片總額在2200—2300億美金之間。這一現象表明,在芯片上,我們是受制于人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丁文武說。
但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人工智能行業還是AI芯片領域,中國的起步并不太晚,甚至可以說,我們與其他國家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這對中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隨著更多高性能AI芯片的面世,我們有理由相信,彎道超車不是夢想,而會成為現實。
中國“芯”時代,已經來臨!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