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通過基因編程細菌活細胞,打印出可以變色的“紋身”
這項新技術或被應用于芯片晶體管中,以推動“活體計算機”的發展。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發人員成功的研發出了一種新的3D打印技術,該技術可以基于“基因編程細菌活細胞”,為用戶打印出個性化的“紋身”。
據悉,通過MIT的這一技術打印出來的紋身,可以在某些化學刺激下改變顏色。
該“紋身”的墨水是由經過基因編程的活細胞打造的,當研究人員在人手上對其進行不同目標化學物質的測試時,“紋身”就可以感應到相應的化學物質特性,從而點亮某些顏色。
目前,大多數新材料的研發工作都是基于某些響應類材料的,很少有人會想到利用活細胞進行研究。研究人員表示,為了開拓新的研究方向,他們對活性細胞進行了研究,并發現細菌擁有著強大的細胞壁,抗壓性比較高,能夠在3D打印的噴嘴下存活下來。此外,細菌還能夠與3D打印所用的水凝膠完全相容,是研究人員的絕佳之選。
為了測試這項技術的可行性,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類似于樹的結構,打印了一張細菌細胞貼紙。試驗結果顯示,該“樹”的每一個“樹干”都能在受到不同的化學刺激時顯示出不同的顏色。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將這項新技術應用于芯片的晶體管,讓其成為通信載體,推動“活體計算機”的發展。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