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產業化進程開始了,但我們要先清掉一些障礙

伶軒 8年前 (2017-11-17)

黑科技或科幻的研發周期比較長,但硬科技的產業化已經開始了,很多技術也已經開始轉換出來了。

上周(11月7日-8日),“2017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在西安正式拉開帷幕。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相里斌,陜西省副省長張道宏出席開幕式并發表致辭。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上官吉慶主持開幕式。

硬科技產業化進程開始了,但我們先要清掉一些障礙

本次大會以“硬科技改變世界,硬科技引領未來,硬科技發展西安”為主題,旨在聚焦推動人類經濟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源泉,依托西安富集的科創資源優勢、深厚的產業發展基礎和突出的國家戰略地位,與社會各界共同發掘硬科技難得機遇,共同分享硬科技產業發展紅利。

大會圍繞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八大領域為重點,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以“硬科技”為核心話題的高端會議,標志著以上述領域為基本構成的硬科技“八路軍”正式組建完成。

硬科技產業化進程已經開始

不同于遙遠的、目前尚未看到研究成果的黑科技甚至科幻,硬科技從組成機構上就決定了它是一種具有技術積累的、正在或即將實現產業化的技術。

硬科技潛力巨大,未來將是萬億級的市場前景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副研究員、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博士認為,“硬科技離我們非常非常近,它是有積累的,只要實現產業化就能對我們的經濟和生活產生非常大的變化,所以我們講的硬科技就是那種可以很快實現產業化的技術。而黑科技或科幻是相對比較遙遠的,像近來很火的‘時速四千公里的超級高鐵’,至少需要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那些不在我們的研究范圍。”

硬科技產業化進程開始了,但我們先要清掉一些障礙

米磊博士接受鎂客網專訪

在組成硬科技的八大領域中,其中以人工智能最為引人注目,也是國家近期大力扶持的重點研發領域。

人工智能不僅具有重大的國家戰略價值,其市場前景同樣巨大。今年年中的時候,來自考恩集團多部門股權研究(Company Multi-Sector Equity Research)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全球有81%的IT領導人正在投資或計劃投資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將成為用戶生產力層次提高的最大驅動力。此外,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認為,未來幾年AI人工智能市場將成指數級增長,到202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40000億美元。

硬科技積累豐厚,產業化進程已經開始

在眾多的硬科技領域中,納米技術不得不提。中科院外籍院士、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長王中林說:“中國的納米研究是在國際上比較領先的,很多領域都做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

硬科技產業化進程開始了,但我們先要清掉一些障礙

王中林院士接受鎂客網專訪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是為落實對中組部關于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和開展創新研究于2012年由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聯合共建的新研究單元。研究所根據學科布局和主要研究方向,將設立材料物性、微納能源、微納系統、壓電電子學、壓電光電子和耦合傳感等6個研究部。為發揮大型儀器設備的綜合效益,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將重點建設納米材料制備、納米材料表征、微納制造與加工、納米生物與環境、納米光電測量等5個技術支撐平臺。

王中林說:“我們(納米能源所)做了兩個領域是世界上最原創最好的,第一個就是基因納米放大鏡,納米能源;第二個就是壓電電子學,壓電功能學,這是我們全世界最原創的,我們敢說是全世界第一。”

除納米技術之外,中國在很多其他領域的研究都在世界前列。航空航天、載人飛船自然不用多說,其他如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技術與應用,以阿里巴巴、淘寶、天貓、京東為代表的電商領域,還有石墨烯、光伏技術、麒麟970芯片......中國的硬科技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其產業化進程也在持續前進。

“黑科技或科幻的研發周期比較長,而硬科技的產業化其實已經開始了,很多技術也已經開始轉換出來了。”米磊說到。

發展硬科技,需要清理哪些障礙?

雖然在納米技術上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但王中林所長卻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表示,“(中國的納米技術研究)整體嚴重缺乏原創精神,舉個例子,甚至納米界都沒有幾個原創的概念是我們中國人提出來的。”

硬科技產業化進程開始了,但我們先要清掉一些障礙

同時,米磊博士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中國硬科技領域)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這個過程值得驕傲和自豪。但是我們不能只做跟隨性的科研和研究,而是要在很多領域獨立自主。從彎道超車到換道超車,我們要有自己在科技上的定義權,要有自己在硬科技上的標準話語權。”

可見,事實并不全都像我們想的那么美好。中國的硬科技發展之路還很長,還有很多的缺陷和障礙。

對硬科技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

在技術的研發上,誰都不敢保證研發成功后的實用價值,因此很有可能會出現技術太超前的尷尬。19世紀的科技狂人尼古拉·特斯拉,其注明的“特斯拉線圈”和無線充電技術,從提出以來至今都無法普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對此,米磊博士的觀點認為,“過于超前的技術做不起來其實有各方面的原因,我們應該坦然面對。其實硅谷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就是做到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中國實際上現在很需要鼓勵創新,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創新去嘗試,將非常不利于未來中國走向科技強國。因此,對一些離奇創新的想法,大家應該多包容,多鼓勵。

“探索性的想法需要長期投入支持,也許五年不成,甚至十年干不成,但不代表這五年時間我們啥都不做只等著二十年以后的成功,這種想法千萬不能有。

“我們要認清楚科技的規律,如果需要二十年才能干成,那么現在就不要期望過高,最后產生失落感從而影響我們的研究進程。”

打通產學研,加快政策落地

在德國的理工科院校,如果你想當上教授,就必須要有在工業界的工作或實踐經驗。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了解行業、具備實際操作經驗,同時也有工業界的人脈,這樣才能教出好的學生。

而在國內,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卻是截然相反的場景。

近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痛批過醫學界的只重論文不重實際的現象,在他看來,800篇脫離實際的論文都比不過8篇、甚至1篇有實踐基礎的論文;而中國科技大學博導、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敏舟則更是直接建議到,“咱們國內的專家教授們,要下工廠,學習個一年半載的,然后再做來研究。”

另外,加快政策落地對硬科技的發展同樣至關重要。

“2017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的會址在西安,因此,在關于推動硬科技發展的政策研究和落地上,陜西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飛有自己的親身體會。

硬科技產業化進程開始了,但我們先要清掉一些障礙

王飛副主任接受鎂客網專訪

王飛說:“辦本次大會不是目的,而一個觸發的扳機。大會用來改造環境、統一思想,把人才吸引過來,讓資本更多往這方面集聚。同時也告訴西安的政府,科技創新可以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要牢牢抓住這個新的抓手不動搖。

“政府的人應該真正地把這些轉化為行動,不是說誰來了就說我們有政策,政策誰來執行才是最值得關注和擔憂的。一句話:政策要落地。”

最后:

在本次大會上,《全球硬科技西安宣言》首次正式發布,呼吁共同努力,行動起來,用硬科技改變世界,用硬科技創造生活,用硬科技引領未來。

最后,對于本次硬科技創新大會,王飛做了簡短的總結。他說:“(我們需要做三件事情),第一,辦大會,這個完成了;第二,做環境、出文件,這個一直在進行中;第三,讓政策落地,這個是最重要的。

“從這次大會來看,前兩點已經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凝聚人心、營造氛圍都做到了,文件沒問題,硬件軟件也都有了?,F在只剩下最后一件事:就是看看人的執行,看政策執行。”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