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華北5”落地內蒙古,AI數據大戰一觸即發
行業爆發期已離我們不遠。
近日阿里云宣布,將在今年10月對外開放全新地域——華北5。
新地域地處北方最大的數據中心所在地——內蒙古。此外,阿里云還將部署國內首個全系Skylake+25G網絡環境,以保證在提升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服務的性能和可用度的同時降低延時度與成本。
云服務行業勢頭正猛,數據中心頻頻落地
隨著人工智能與云計算行業的發展,其市場規模的擴張速度有目共睹。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僅在國內,2013年云服務市場規模才有223.6億元,而截至去年年底,我國云服務市場規模已翻了一番,達516.6億元。根據當前行業發展情況看,到今年年底,企市場規模將達690億元以上,甚至突破700億元大關。
除市場規模這樣的可見經濟利益之外,云服務也在積極與金融、制造、交通、醫療健康、廣電等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其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上可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兼具爆發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潛質的兩大優勢之下,云服務市場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各行業的必爭之地。
然而,新行業機遇大,挑戰也大。技術研發、數據存儲、能源消耗、成本高、延遲時間長等都是行業迫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云服務數據中心應勢落地,且頻率越來越快。
巨頭之爭,阿里雖積極布局但競爭壓力依舊很大
僅就阿里云一家來看,其目前在全球就已開放了共14個服務區域節點,覆蓋地域包括中國、新加坡、美國、歐洲、中東、澳大利亞、日本等,數據中心數量達200多個。
然而,這些并不只有阿里能想到,也不僅阿里能做到。面對前景極為廣闊的計算機云服務及數據中心市場,各行業從業者都想從中分一杯羹,其中以國際性科技大廠尤勝。
當前,蘋果、亞馬遜、微軟、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均已在全球各地落地云服務數據中心。僅以阿里“老對頭”騰訊為例,其在國內落地的數據中心就已達14個。在騰訊剛剛公布的第二季度財報中顯示,騰訊支付與云服務等收入97億,同比增長177%,占總收入比例為17.1%。
此外,騰訊云副總裁曾佳欣曾表示,騰訊云計劃在2017年保持兩倍以上的營收增長,且三年內營收將達百億級。
而除去本土廠商,阿里面臨的外來壓力也不小。從公開信息看,亞馬遜AWS已在中國擁有合法身份,可全面運營云業務,并已在寧夏落地數據中心;蘋果已確定在中國落地第一家數據中心,且選址大數據“富饒之地”貴州。
可以說,這些均在資源、用戶基數、技術等方面都有著強大背景。而僅就當前發展情況來看,各科技巨頭之間雖各有千秋但卻無特別突出者。如果你認為阿里云只憑借落地數據中心就能制霸云服務市場,委實想得太簡單了。
人工智能成優待對象,數據中心或成未來AI行業發展的最大助力
從華北5此次部署來看,其將側重點放在了為人工智能行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上,并為AI行業及技術研發提供GN5、F1等大規模異構計算產品和單實例最高8卡P100、75TFLOPS的計算能力。除此之外,國內首個全系Skylake+25G網絡環境也將真正落地。一旦該數據中心全面落地后,阿里云在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服務性能上都將取得突破性進展。
隨著人工智能行業發展進程的加快,其對于其他精尖技術的需求也在急速加大。而這其中,以數據中心尤勝。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算法依賴于海量數據,只有在進行過海量數據樣本的學習后,該算法的精確度才能有所保障,才能夠被投入實際應用。而數據中心就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且數據量及類別每時每刻都在增長。這對于人工智能算法來說,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此外,人工智能只有在擁有高速計算能力的情況下才能夠在短時間內執行并完成任務。而目前大多數數據中心都已經可以利用網絡進行高速分布式計算,計算性能較之前大有所漲。因此,對于人工智能行業來說,這是最為強大的技術支撐。
第三,技術研發必然面臨高成本的問題,人工智能也不例外。隨著數據中心的高頻落地與發展,其已經可以為行業提供低成本、低能耗等的支持了。而這對于人工智能行業來說,數據中心規模越大,數量越多,成本就越低,發展空間也就越大。
可以說,數據中心就是人工智能生根發芽的土壤。
總結
云服務市場競爭激烈,數據中心也隨之成為行業寵兒,并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隨著行業發展步入正軌,云服務市場與數據中心規模必將急速擴張,可以相信,行業爆發期已離我們不遠。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