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下機器人開疆擴土之時,避免淪為泡沫應成為全行業重點
行業正在逐漸明朗,從業者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在善于求知的地球人看來,“探索”是一個亙古不變,且經久不衰的的話題。然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地球這個71%的表面面積都被水所覆蓋的星球上,人類的探索行動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限制在了另外的29%——陸地之上。
但只有未知的“世界”才是新奇和不可錯過的,不是嗎?
水下世界正在全面開啟,但我們已在無人探測上花了60余年
傳統觀念上,水下機器產品大多用于軍事與工業領域,主要執行的是海底資源探測、開采等任務。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及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對于水下領域的探測需求也在日益增長。此前的“海底潛水器”的市場正在一步步向商業、民用等領域擴張。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形態的水下潛航產品,例如較為偏C端的形態各異的可供娛樂、科教片拍攝的消費級水下機器人。
水下機器人,是一種可在水下移動、具有視覺和感知系統,可通過遙控或自主操作方式、使用機械手或其他工具代替或輔助人去完成水下作業任務的產品。
如果從上世紀50年代無人水下機器初步發展算起(不過,此類產品在設計與制造等方面的要求極高,研發和技術門檻也非常的高??v觀無人海底探測與開發歷程,其發展速度相較于其他行業來說,實不算快。),大致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3年至1974年,主要進行潛水器的研制和早期開發工作。此20年間,全球共研制了20艘無人遙控潛水器;
第二階段,1975至1984年,無人遙控型潛水器進入 大發展時期。此階段,全球無人遙控潛水器總數達400艘以上,種類也有所增多,主要用于海洋調查、海洋石油開發、救撈等領域;
第三階段,1985年后至今,潛水器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這段時間里,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術的發展,無人無纜潛水器開始出現并初據市場規模。“水下機器人”開始為大眾所熟知,其應用領域也從原本的能源產業擴大至了工業服務、水下探索與拍攝、教研教學、漁業、水下娛樂等,航速、下潛深度、拍攝畫面的清晰度等都有了極大的提升。
可以看到,水下機器人行業從一開始的數量為零到如今的初具市場規模,一共花了64年的時間。相較于其他新興行業,例如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等,64年的時間長的有些離譜。但相較于人類的水下探索歷程,這絕對是截止目前,水下科技產品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了。
從一開始的深海的戰略裝備,水下機器人的應用領用正在從海洋資源的研究和開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勘察、海洋科學研究等傳統民用領域一步步拓展至科教、娛樂等大眾娛樂領域,成為可供B、C兩端使用的硬科技產品。除可在水下移動探測之外,如今的水下機器人已經有了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并搭載了如視覺和感知、自動平衡等系統,可基本滿足海底無人操控的需求。
行業正在逐漸明朗,從業者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水下機器人,我更喜歡稱之為潛航器,可以理解為天上飛行器+水下結構設計。除了電子軟硬件上比天上飛行器復雜以外(包括通信、控制等多個方面),深水領域還存在著浮力、防水、動力推進等問題,對產品結構的要求更高,沒有一定的技術積累是無法跨越這道門檻的。”潛行科技聯合創始人楊洋說。
然而,即便水下機器人已有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行業發展更是日新月異。但如果此類產品想要真正到達C端,從業者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雖然攝像性能已基本滿足需求,但其拍攝范圍還十分有限
對于科技或者硬科技行業來說,產品和技術無法真正落地一直是從業者們最大的痛點。
“就我看來,行業想要切入市場,需要的是剛需的產品。水下機器人屬于海洋產業的一部分,國家在此方面一直持大力支持的態度。此外,隨著近兩年來水下探測、旅游等行業對于水下產品需求的增加,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等的發展,水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速度有了明顯的提升,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其行業前景是非??捎^的。”吉影科技創始人&CEO黃俊平說。
從當前國內水下機器人行業現狀看,大多產品的功能與無人機基本相似,以人為操控為主,所提供的服務也大多集中在畫面的拍攝上,例如航拍、跟拍等。因此,攝像功能隨之成為了水下機器人的重要評測性能之一。
據了解,在目前已經投入量產的產品中,絕大多數的水下機器人僅在其產品前端搭載了一個固定式攝像頭,拍攝清晰度大約處于4k上下水平,視場角基本與人眼視場角相同或稍小。
顯然,在攝像功能方面,由于當前大眾熱衷于小屏幕觀看視頻,如手機等,水下機器人所拍攝的畫面已基本滿足C端市場需求(在水質相對清澈的情況下)。但對于B端市場以及對拍攝畫面有較高要求的消費者來說,全景拍攝、超清畫面甚至可供VR使用的內容則更有吸引力。尤其在水中環境難以控制的情況下,水流及水底生物或許會對產品的平衡性產生影響,為保證畫面相對平穩,行業者需要保證的是即便機器人晃動,畫面也不會有較大抖動。
此外,據黃俊平介紹,目前大多數的產品下潛深度僅為100米,雖已遠遠超過人類下潛的平均深度,但對于奧妙無窮、深不可測的水下世界來說,目前的探索范圍還只是冰山一角。
信號傳輸問題尤顯,有線、無線最終需看用戶需求
今年CES Asia,鎂客網在展會現場為眾多行業者和黑科技愛好者帶去了為期三天的現場直播。令人欣喜的是,我們在現場看到了數家水下機器人展商,且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在其展位前駐足觀看。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直播過程中,我們接到了關于水下機器人“信號傳輸方式”的問題,并引起了廣泛討論。
不同于空氣,水對電磁波產生衰減作用極為強烈,信號很有可能只在水中傳輸幾米就被衰減殆盡。此外,受限于復雜的水下環境、水介質特性、相關技術不夠成熟及成本問題,為保證拍攝到的畫面能夠無損且實時傳送至陸面以方便操控,不至于陷入盲拍的尷尬境地,大多數研發商在絞盡腦汁后,還是選擇放棄產品操控的便捷性,采用了穩定性、抗干擾性較好的光纖有線電纜這一傳輸方式。
不過,也有部分廠商不愿放棄產品操控的便捷性,毅然選擇了無線的傳輸方式。面對信號無法實時傳輸、傳輸效率低等質疑,北京博雅工道CEO熊明磊表示,對于大部分C端消費者來說,他們基本是在淺水區域拍攝的水下畫面,信號回傳距離較短,衰減不會很大,而纜線則會極大的減少產品的用戶黏性。此外,有線傳輸并不能夠完全避免水下干擾,例如一旦纜線被水草纏繞,水下機器人的活動范圍和應用場景便會因此變窄,且不易操控。為給用戶提供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無線的傳輸方式更為適用。
問題不只一二,從業者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相較于無人機在飛行時常見的風力干擾問題,水下機器人想要在水下滑行時抗拒水阻尤為困難。
舉個常識性例子,一個體重過百的成年人,想要在水深僅1米5的平靜水域中,正常行走,其花費的力氣比之在陸地行走少說多出3倍。何況大多數產品總重只有5—20斤,還是滑行在具有一定水速趨于的水下機器人呢?也因此,驅動力成為了此類產品是否能正常運營的關鍵因素之一。
據了解,目前大多數水下機器人在最大功率情況下,其水下的滑行速度為2m/s左右,但這其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大功率的滑行會加快電量消耗的速度,減少產品的實際續航時間。如此一來,行業所求便不再僅限于可滑行范圍,還需要解決電池容量和電量消耗等問題。
此外,由于水中環境“變化莫測”,產品必將面臨被較大水流或水下生物“侵襲”的問題。為保證產品不被損壞甚至在遭受“侵襲”后可正常使用,自動平衡性能、結構與材質等的抗“侵襲”性等,都還需要行業者繼續深耕。
不難看到,水下機器人行業正在通過方方面面滲入我們的生活。但也不難發現,由于技術門檻高,研發難度大、周期長,即便一部分產品未能達到實用標準,大多數的水下機器人產品還是較為偏向B端,價格也較為昂貴。行業如若想要真正滲入C端市場,還得在加強水下機器人在大眾中的熟知度外,繼續技術攻關,降低成本與提高產品性能。
總結
很明顯的,近年來,水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速度有了明顯的提升,加之其應用場景的擴大,必將有更多的后來者進入這個領域。
但僅就國內當前情況看,即便入局較早,但入局者們尚未在產品性能、技術、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分出層級,創業者們正處于能力持平,也就是初步發展的階段。這不論對于入局者還是將要入局者兩說,這都是機遇與挑戰。
然而,在行業發展進程已經稍落后于市場需求的當下,局內人還應多用心于產品本身,在無線傳輸、多維度超清拍攝、續航、功率、平衡性和抗壓性等方面持續技術攻關,讓其可應用于更廣泛的領域及市場;尚在局外觀望者則應認真審視自身條件、扎實積累行業及技術經驗,方能不在入局之時就淪為泡沫。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