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實錄」幻境視界周志強:藝術+VR,一次非沖動的完美跨界
身臨其境的虛擬現實之美,名畫背后的場景劇情。
整個虛擬現實行業在2016年這個公認的VR元年里都受到了空前的關注,特別是作為VR行業眾多分支中最為直接面向體驗者的部分,VR內容更是得到了特別的關注。
6月23日晚,幻境視界創始人周志強先生做客鎂客網,進行了主題為“忠于與眾不同——文化藝術+VR,如何‘走進’小眾的高雅藝術”的線上分享。周志強認為,結合藝術和設計去打造VR內容,需要很高的造詣。這其中存在著諸多難點,例如劇情再創作,而想要有一個完美的跨界,必須要做正確的選擇和擁有獨到的創作思路。
以下是鎂客網整理的分享實錄:
進入VR行業是一次非沖動的挑戰
VR(虛擬現實)的概念從80年代初提出至今已經有30余年的時間,特別是近些年的飛速發展,讓VR應用在各行業涉獵頗多,甚至可以說是全行業的應用。
然而,正是因為VR這項全新的技術可以應用到很多的行業中去,想要選擇一種方式進入VR行業便顯得有點難。對此,周志強依據自己的從業經驗,表達了他的看法。
一、興趣是關鍵。只有當人們身處自己感興趣的行業中,才會愿意去發現、研究VR的應用。
二、熟悉了解是基礎。想要在行業中尋找應用VR的機會,熟悉了解是前提。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只有在熟悉的行業中,才能知道這個行業是否需要VR,哪里需要VR。
三、不能急于求成。雖說近年來VR被越來越多的提及,但是這個行業真正興起才不過半年。一個剛剛開始的行業,需要從業者花時間去積累、用耐心去探索,不能一味的想要干出成果。
當藝術遇見VR,跨界成為了最完美的方式
在投身VR行業前,周志強一直從事的是室內設計工作,十幾年從業經歷讓他越來越覺得,國內的室內設計同質化現象非常的嚴重。而當他在成立自己的設計公司后,除原有的設計工作壓力外,還要面臨業務方面的壓力,所以他意識到,想要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擁有競爭能力,技術層面必須要有所創新。
其實大家可以看到,設計作品經歷了一個電腦效果圖——動畫——全景圖——全景視頻以及應用H5的發展歷程,但是這些作品都不能給人以身臨其近的感覺。舉個例子,就是當你身處畫展,只能看,不能摸是不是心里感覺癢癢的?所以,在畫面之外再創作,用VR走進畫中,為體驗者創造一個能從多個角度觀摩畫作的實景,是設計從業者創作的一條新思路。
小眾的高雅藝術,既然高雅便不會簡單
文化藝術+VR,聽著好似很簡單,只是二者的結合。但只有真正的去做了這件事情,才會知道這其中有多難。
首先,創造不是憑空想象。仿制畫作本就不易,更不用說仿制世界名畫了,而且這中間牽扯到侵權的問題。周志強表示,他們有認真的考慮過侵權方面的問題,最后他們認為,VR是一個平行的世界,而平行世界中的規則還沒有建立,所以把現實中任何事物搬進去都無法說是侵權。
除了仿制外,更難的其實對世界名畫的再創作,因為現有的這些畫作都是二維的,三維化就需要保證尺度比例的精確到位,還有筆觸的感覺。
最后,就是空間化。VR的特點是身臨其境,所以三維化的世界名畫由于空間的擴張,必然會需要名畫之外的人或物出現。這樣創作團隊就面臨著站在原作者的角度進行再創作的挑戰,也就是說需要接過原作者的畫筆續畫名畫之外的人或物,把原畫變成場景故事。
第二、市場方面,至少在現階段,“文化藝術+VR”的應用是非常小眾的,可以說是VR界中的奢侈品。因為,首先它無法TO B,現有階段更無法TO C。
第三、對制作團隊成員個人要求非常高。在這方面,周志強與大家分享了幻境團隊在制作《蘇州四月-山塘街》時的經驗。周志強表示,幻境的團隊成員分布50后~95后的各個年齡段,所以在組織工作方面并不輕松。此外,技術人員跟文史學者在理解方面本就存在偏差,而在藝術方面的偏差要就更大了。
第四、想讓觀眾去買單,還需時間。所以作為內容制作團隊,在未來一年里的生存與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道路一定是曲折的,但前景也一定是光明的
VR能實現傳統表現手法上無法實現的真實感,所以VR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應用前景是非常開闊的。
從技術層面上說,“文化藝術+VR”這條路,前面并不好走,但是對于創作者來說,做成一件完美的作品是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應用方面,文化藝術+VR需要特別的視角,從內而外,虛實結合,讓VR技術帶領大家走進原作者的內心世界。
此外,從現實出發,當下VR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很廣,藝術教育作為教育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未來,一定會有更多VR方面的應用,現在做“文化藝術+VR”,其實就是在積累IP。
有了VR,藝術不再只能想象;有了藝術,VR不再是冷冰冰的科技。雖然這條跨界的路并不好走,但是只要有認同和支持,我們就一定能在不久的將來,親身體驗這極具魅力的融合之美。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