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C不只是一個按鈕,它讓簡單不再是夢想

伶軒 9年前 (2016-02-28)

瑞典公司Shortcut Labs開發的小按鈕產品Flic,讓智能自動化變得更加簡單。

你是不是覺得有了智能家居,就能將雙手完美的解放出來?那我只能說,你沒有見過更好的。

2014年,Flic以8萬美元的融資目標成為了Indiegogo這一眾籌平臺的寵兒。目前,這款產品已經融資4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7萬元)。產品理念很簡單,將它放在任何地方,與任何你能想到的應用或設備連接起來就行了。

它的尺寸小于二十五美分的硬幣,被封裝在硅膠模中。每個Flic按鈕能執行三種操作——單擊、雙擊、握持(長按)。這樣一款一體化的設備得益于其合作伙伴。Shortcut Labs和多家公司合作,包括Spotify、Logitech、Philips Hue、LIFX、Unified Remote、Wemo、Sonos、Zapier、IFTTT,甚至與達美樂披薩也有合作關系。隨著合作伙伴的增加,它只會變得越來越好。

現在我們來談談,它具體能干什么?

Snooze alarm

晚上睡多晚都不怕,早上起床要人命。為解決這一問題,便出現了一個名為“Snooze alarm”的手機功能,中文翻譯就是“催醒鬧鐘”,只要你不按它就不會停;你按了,在設定的時間內,它還會再響。該功能的發明者美其名曰此功能的作用在于將人從深度睡眠里慢慢叫醒。但是,真的很煩,特別煩有沒有!想要按停鬧鐘,你必須在睡眼朦朧時摸到手機,然后睜開眼,按停它。

Flic,一個按鈕,放在方便觸及的地方,你完全可以憑借睡夢中殘存的清醒去結束噪音。當然,如果你是“起床重度困難患者”,你的叫醒鬧鐘的工作頻率有必要設置為高頻率,否則這種讓你懶中更懶的按鈕有可能會耽誤你的時間。

Play and Next

音樂和游戲,這兩樣你的生活里必須要出現一樣,否則,你的生活就太無味了。但如果,想要聽音樂,打游戲時只用輕輕按一下按鈕,是不是會讓你的心情更high呢?另外,想要切換曲目和頻道也只需動用一根手指,按一下,真的是,完美。

Flic,完美!

Turn On/Off Everything

FLIC不只是一個按鈕,它讓簡單不再是夢想2

將兩個指甲蓋大小的按鈕放在智能家居的前門,只要按一下,就可以打開或關掉屋里所有的燈,電器。這在你趕時間時顯得尤為重要。

Call Yourself

電視劇里的相親橋段往往是狗血的,但藝術往往來自于生活。假設你工作幾余年,仍是單身狗一只,那么過年回家通常只有一個下場:被逼相親。再假設對方長得慘不忍睹,個性更是地球僅有,你應該只會有一種想法:趕緊逃。這個時候,按一下藏在口袋里的Flic吧,給自己打個電話,然后,逃之夭夭。

這只是個調節氣氛的玩笑。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找不著手機了,按下按鈕就能聽見手機鈴聲,找到它的位置,方便。

Order Taxt/Pizza

叫出租,定Pizza。不用打電話,不用找平臺,真的只是按一下,你需要的,都會來到你身邊。

Share GPS Location

FLIC不只是一個按鈕,它讓簡單不再是夢想3

Flic按鈕有個小夾子,你可以夾在衣服或背包上。按一次可以給朋友打電話。按兩次就自動將定位通知重要聯系人。如果長按,手機會發出警報。這種在不方便呼救時能派上大用場的功能,真的是,太棒了!

Selfie

聲控,自拍桿什么的low爆了。想要自拍,擺好位置,不僅能解放你拿自拍桿的手臂,還能解放你聲控拍照時的嘴唇。只需一按,卡擦,美美的。

Control Of Mobile Phone IN The Car

將Flic放車上可以控制手機通話,更加安全。按一下按鈕,可以發信息告訴妻子我在回家路上。按兩下,可以與她通話。長按即可聽到由文字信息轉換為語音的回復。在車上控制手機是目前發現最有用的功能之一。

說了這么多,如果我告訴你Flic沒有缺點,你肯定要OS我不靠譜了。目前在安卓上大約有50種Flic的功能,而在IOS上僅有27種。在定位上,只有安卓的設備才可以發送定位信息,而且是使用谷歌地圖發送的,經常會分成兩條信息,這樣一來就不能一打開馬上能看到信息。在文字語音轉換上,只有安卓可以輕松實現這個功能,IOS則需要借助IFTTT才能實現。另外,如果你想用Flic定Pizza,很遺憾的告訴你,你只能去英國實現這個夢想了。

Flic的發售時間為明年3月份,零售價約為35美元(約合人民幣214元)。通過Indiegogo購買的用戶能享受一定的折扣。“讓Flic成為一款你的可穿戴設備”,這有可能成為明年的時尚話題哦,因為它很有可能成為市場上最頂級的智能家居產品。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