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李嘉誠都在投資的人造肉正式開售,280億美元的市場“真香”?

溫暖 6年前 (2019-11-25)

但愿在人造肉的助力下,我們都能實現吃肉自由。

沒有什么事是吃一盤豬肉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那么或許你需要一盤人造肉。

今日人造肉正式在電商平臺開售,售賣的人造肉包括豬肉、雞頭等,其中人造豬肉的售價為28元每份(一份230g)。如今說起人造肉,已經不是一件罕見的事。從比爾·蓋茨、李嘉誠投資人造肉創企,到國內漢堡王開賣人造肉漢堡被一搶而光,再到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正在崛起的人造肉儼然成為了一個值得一聊的話題。

人造肉的崛起之路

其實人造肉最早的應用是在醫療領域,主要為了幫助受損組織重建。這一過程激發了科學家的靈感:既然可以重塑病患的肌肉,那么何不直接制造一塊肉來吃呢?于是人造肉技術就這樣從醫療領域開始轉向食品領域。

2013年8月,Mosa Meat創始人馬克·波斯特教授在英國倫敦發布了一個重磅的消息,他稱自己領導的科研團隊通過兩年努力,利用干細胞技術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生產出了2萬條牛肌肉纖維,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牛肉漢堡。品嘗了漢堡肉的人表示,肉的味道和真正的牛肉很像。這件事成為了人造肉邁向商業化的開端。

后來致力于人造肉的公司不斷涌現,Memphis Meat、Beyond Meat、Impssible Foods、Aleph Farms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它們的投資者更是眾星云集,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麥當勞前任掌門人唐納德·湯普森、可口可樂CFO凱茜·沃勒、TwitterCFO耐德·西格爾、NBA總冠軍John Salley等。

投資的力度也非常大。以Beyond Meat公司為例,其在上市之前就已經獲得了7200萬美元的融資,上市后,該公司股價在首發當天收盤價就上漲了163%,創下了自2000年以來市值2億美元以上公司中上市首日股價漲幅最高紀錄。

另一家赫赫有名的人造肉公司Impssible Foods也不遑多讓,在今年最新一輪融資中籌到了3億美元,截止目前,其融資規模已經超過7.5億美元。

如此大手筆的背后,投資人們的依據無疑是廣闊且增速極快的人造肉市場。據谷孚咨詢總經理苗夢曛稱,全球人造肉市場規模預計在今年將達120億美元,到2025年將達到280億美元。具體到美國的數據,據外媒報道,美國當前人造肉的市場規模為14億美元,市場不大,但增速超過了22%。

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幾點:

1、消費者對健康問題的關注

近年來全球因食用肉類產品導致肥胖和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而人造肉相對健康營養均衡可以很好的取代真正肉類產品;

2、人造肉更加環保

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甲烷在全球氣候變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它造成的溫室效應遠大于二氧化碳,而英國大氣層中約有25%的甲烷都是牛羊等牲畜通過打嗝和放屁(少量)排放的。所以牛羊養殖越多,對空氣造成的污染也就越大。

3、肉類匱乏

以中國為例,2017年中國牛、羊肉消費總量分別為794萬噸和494萬噸,雖然排名在世界第一和第三,但人均牛羊肉的消費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國內牛羊肉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尤其在牛肉方面,由于飼養周期場、成本高、發展方式落后等因素,只能長期依靠進口。從全球來看,聯合國預測2025年全球人口將達96億左右,按照目前的飲食習慣,地球上的肉制品不足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這為肉類代替品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目前,人造肉的種類已經包括了牛肉、豬肉、羊肉和雞肉等,消費的反饋也非常積極。據國內媒體報道,有調查數據顯示74%的消費者愿意接受人造肉。國內漢堡王在今年4月份推出的人造肉漢堡也很快被一搶而光,外國Beyond Meat已經與肯德基、麥當勞合作,Impossible Foods則將其產品銷售到了北美7000多家餐廳。

表面上看人造肉“真香”,但實際真的如此嗎?

人造肉到底香不香

從技術維度來看,目前人造肉公司主要有兩種技術路徑和實現方式:

一種以Beyond Meat和Impssible Foods公司為代表,其以豌豆蛋白、大豆、小麥和馬鈴薯以及植物油為原料,通過加熱、冷卻、加壓的方法將植物蛋白排列成肉類的纖維結構,不斷試驗改進直到還原肉的質地和口感;

另一種以Mosa Meat和Apeph Farms公司為代表,它們的方式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干細胞,然后放在生物反應器中進行培育,然后利用3D克隆技術對細胞組織進行排列和復制,以此讓其形成類似傳統肉類的肌肉結構。

但從商業化的角度來看,這兩種路徑都需要解決不少問題。

首當其中的難題就是成本。要知道2013年波斯特教授制造的第一塊人造肉成本是33萬美元一磅;2017年Memphis Meat生產的人造雞肉成本為9000美元一磅;2018年以色列團隊稱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人造牛排,成本為一磅10000美元左右。哪怕是已經在市場中進行商業化的Beyond Meat所生產的人造肉,成本也是標準碎牛肉的兩倍。其中原料價格,企業的研發費用和營銷費用都是導致高成本的核心因素。

整體來看,人造肉價格比真正肉的售價貴20%-50%,而這無疑是阻礙人造肉大規模推向市場的最大門檻。對于人造肉而言想要真正成為肉類產品的代替品,必須在價格層面低于肉的價格。

其次面臨的挑戰則是規?;慨a。前面提到人造肉的兩種實現方式,其中植物提取相較于干細胞培養在量產方面更具有優勢,但目前仍難以大規模量產滿足用戶的需求。2017年Impossible Foods加利福尼亞奧克蘭的大型工廠每月產出人造肉為100萬磅,其預計今年該工廠的產能將會提升至250萬磅,但美國餐廳每年消耗的牛肉達50億磅,所以說即便產能有所提升,從需求層面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

而選擇干細胞培養路線實現人造肉的企業,在量產層面就更需要解決大規模量產的難題,否則其將無法與植物提取路線企業競爭中獲勝。

此外,技術門檻低也是難題之一。相較于干細胞培養這種方式,植物提取的實現路徑技術門檻較低,能夠生產同類型產品的企業會有很多,競爭將會非常激烈。雀巢、泰森、家樂氏、荷美爾食品、康尼格拉、克羅格等就宣布進軍人造肉市場,路線正是植物提取這種方式。

總而言之,人造肉在成本、量產、技術壁壘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去逐步的解決,從而才能促使整個行業實現有序的發展。

而把目光轉向國內,作為全球范圍內人造肉最大的市場,目前國內專注于人造肉的企業并不多。有一家來自深圳名為Starfiel星期零的企業已經與北京工商大學等院校機構達成合作共同研發產品,其公司擁有5條人造肉生產線,月量產在為1500噸,與國外企業相比差距甚遠??梢妵鴥鹊娜嗽烊怙L口還有很大的機遇。

不久前,南京農業大學的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干細胞培養20天,生產出了重達5g的培養肉,這是國內首例由動物干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也意味著中國未來將在人造肉領域可能會有更多的創新企業涌出。但愿不久之后,在人造肉的助力下,我們都能實現豬肉自由。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