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張永謙:AI芯片公司一定要搭建自己的生態,不能孤軍奮戰

溫暖 6年前 (2019-08-22)

AI芯片企業在搭建生態上,沒有捷徑、也沒有萬能鑰匙。

AI芯片空前火熱的當下,針對這一領域的行業交流往往也備受矚目。在近期由鎂客網舉行的《M-TECH 2019中國AI芯片創新者大會》中,來自地平線智能解決方案與芯片事業部總經理張永謙就圍繞邊緣AI芯片的落地進行了分享。

數據顯示,AI芯片市場規模在未來5年將會增長10倍,到2022年能夠達到35億美元規模。截至2018年底,僅國內芯片設計公司的已經近1700家,不少AI初創公司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芯片或者模組。

在張永謙看來,這是一個正?,F象:“因為大家都已經看到AI層面傳統的芯片架構不合適,特別是在前端需要有專用的架構來處理,其中蘊藏著很大的機會。”

僅有AI芯片是不夠的

在眾多玩家玩家涌入AI芯片領域,推出相應的產品、模組之后,接下來要面對的必然是落地應用、實現盈利。對此,無論是活動上的主題分享還是采訪,張永謙都數次強調AI要想落地、走向商業化,必須要從行業、業務場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提供真正完整的解決方案,僅有芯片是不夠的。

他解釋道,地平線從創始之初的想法就不只是做芯片,而是要把芯片和算法兩者的架構從一開始就深度融合。因為邊緣側對芯片的性能、功耗、成本要求非常嚴苛,所以只有兩者融合之后才能在前端邊緣側實現更好的性價比、效果更好。

“我們從2015年開始做,到2017年年底發布第一款芯片,到現在的芯片,軟硬結合的思考貫穿始終。”

然而,當擁有邊緣側AI芯片、配套強大的算法,落地層面依舊面臨巨大的挑戰。當前許多公司不具備強大的算法能力,因此盡管擁有AI芯片和算法,但在真正落地到場景中的時候,許多現實問題無法全部解決,比如客戶可能需要自己整合復雜的系統才能夠落地。

這暴露出AI企業與客戶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隔閡,還未能夠深入到行業、理解客戶的痛點。

于是地平線在AI芯片和算法之外,為了適配不同的客戶、客戶不同產品形態的需求,針對性的在外圍做了不同的接口板,以適配不同結構和模具。同時為了適配不同的應用場景,確保模組的圖像質量傳輸到主板上的效果,他們對攝像頭模組進行了重新開發,以支持客戶各種各樣的需求。

“我們做了大量的定制化支持,最終提供的是一個軟硬結合的方案,對于客戶來說,資源投入低、風險低,并且上市時間快,好處非常明顯。”

但這仍然不夠完善。

在物流、配送行業,人們稱難以用AI解決、需要人力進行的配送距離為“最后一公里”,在AI芯片領域,距離落地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則是與解決方案與后端行業業務系統的結合。

“很多客戶需要針對多個前端進行管理,把數據融合、做更多認知的分析,包括建庫、增刪改查等都需要分析。我們在旭日×1600的系統上,開發了自己PAAS,它不會和客戶的業務系統競爭,反而能夠讓用戶在開發前端產品的同時,在后端建立SAAS,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解決方案。”

伴隨著對行業和客戶的理解越深,地平線的客戶訂單也實現了快速增長,張永謙透露,截至目前旭日×1600模組訂單數量已經超過10萬套。

而提到AI芯片走向落地應用,除了企業自身的獨特秘訣之外,還有一個爭議性的話題,就是AI芯片企業是否需要建立生態?

一定要搭建自己的生態,不能孤軍奮戰

眾所周知,傳統芯片企業的強大之處在于,其搭建起了強大的、無可比擬的生態,因此AI芯片企業究竟是否需要向其學習建立自己的生態成為了熱議話題。在張永謙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搭建自己的生態,不能孤軍奮戰。”

他表示,生態簡單來說就是企業與合作伙伴通過協作服務下游方。而由于每個產業的分工不同,企業在每個行業都需要有針對性的,結合自身的能力、優勢、人員的基因等去搭建適合自己的生態。在這一層面,沒有捷徑、也沒有萬能鑰匙。

從地平線的動作來看,其也正在搭建自己的生態。目前地平線主要分為兩條產品線:一條是智能駕駛;另一條是AIoT。目前,地平線在智能駕駛領域已經與高新興、全志科技、禾賽科技等達成合作,共同推動智能駕駛的發展;在AIoT領域,其也與謙翌德閏、多度科技達成合作,智慧社區的生態建設。

今年2月,地平線宣布完成B輪6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30億美元,創下了當時AI芯片創業公司融資金額的最高紀錄。該公司創始人兼CEO余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地平線未來的目標是成為邊緣計算領域的英特爾,主戰場將是智能駕駛和AIoT。”

未來他們將沿著這兩條路線去持續演進,繼續提高芯片的處理能力、算法模型的兼容性以及各種主流場景的處理效果等,會用更先進的工藝降低產品的公告、提升性價比。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