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下,用戶隱私蕩然無存,百度、騰訊、今日頭條對得起用戶嗎?
企業在收集和分析用戶大數據之后確實能更好的為用戶提供精準服務,讓用戶感覺更加貼心。但企業也應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對得起用戶的信任。
新年剛開始,連著5天,隱私泄露事件就沒斷過......
1月1日,李書福在主題為《企業家的新時代》論壇現場發表演講時談及電話、微信的保密問題時稱,馬化騰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因為他都可以看,而且隨便看;
1月2日,支付寶發布個人用戶年度賬單,原本希望“更好的服務用戶”,卻被指出“惡意逼迫用戶簽訂協議”,指責聲在各社交平臺一度呈鼎沸態勢;
1月3日,英特爾被爆處理器底層設計缺陷,攻擊者可通過這一漏洞深入到內核訪問內存內容,而這個內核的內存空間中包含了用戶的各種密碼、登陸密鑰和磁盤緩存文件等;
1月4日,網友稱今日頭條利用手機麥克風竊取用戶信息,今日頭條發布聲明否認;
1月5日,有媒體報道稱,百度涉嫌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被起訴,目前 法院已經立案......
今日頭條聲明看似有理,卻慘遭外媒打臉
微信、支付寶、和英特爾事件相信很多人已經有所了解了,那今天我們就專門來了解一下“今日頭條利用手機麥克風竊取用戶信息”這件事。
根據網友反映,他(她)僅是和朋友通過手機語音討論了一下西餐廳的事情,就馬上收到了今日頭條推送的與西餐廳相關的廣告和資訊。因此,該網友懷疑今日頭條利用手機麥克風竊取用戶隱私。
而今日頭條方面則表示,他們不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用戶隱私。且在沒有用戶自己授權的情況下,憑目前的手機和麥克風相關技術,是做不到“竊取”用戶信息的。
然而,這一聲明不僅沒有得到用戶認可,還戲劇性的慘遭外媒打臉。
《紐約時報》披露,在Google Play商店中,有超過250款游戲都內置了一款手機麥客風監聽軟件。該軟件由Alphonso(一家初創企業)開發,可以自動收集用戶收看電視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提供給有需要的廣告商。
由此可見,今日頭條所說的,“只有在用戶自己授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通過麥克風收集信息”的論斷,是站不住腳的。
你在享受智能、個性化服務,你的隱私卻早已蕩然無存!
那么,手機應用到底是怎么通過麥克風獲取我們的信息的呢?
首先,在手機下載安裝完一個應用后,我們通常會在打開應用時被界面彈出的一系列權限選項框弄得“心煩意亂”。
錄音、攝像、位置、通訊錄......各種信息都需要我們授權,且大多數情況下,不授權是無法正常使用該應用,甚至根本使用不了的。而你的信息,就是在“被迫”授權之后,被扒的一干二凈。
舉個簡單的例子,因為語音聊天的需要,大多數人會在使用社交軟件時授權“錄音”權限。因此,某一天,當你在社交軟件中與朋友語音聊天,聊到你最近需要換手機,并詢問了他哪個品牌的手機性價比比較高時,你們的這段對話就被手機麥克風毫無遺漏的記錄了下來。
而如果你同樣將“錄音”權限授權給了新聞APP、電商APP等,你被麥克風記錄的數據信息就會同時被這些APP獲取。它們的智能推薦算法就會從這段數據信息中提取出“你要買手機”、“你想買品牌手機”、“你想要性價比高的手機”等關鍵詞,甚至通過聲紋、語調等判斷出你的性別、性格、愛好等,并通過算法分析向你推送相關資訊或廣告。
當然,除去麥克風,其他的信息輸入手段也很有可能泄露我們的信息,比如智能輸入法等。
相信大多數人使用智能輸入法都是因為它的“智能性”,它可以根據用戶的日常輸入習慣智能排序,將用戶常用詞或可能需要的詞排在前列,方便用戶尋找和輸入。
然而,有些時候你會發現,你在搜索引擎中輸入一個關鍵詞,如“橙汁”后,一些電商APP就會像你推薦與“橙汁”相關的產品。而重點是,這個關鍵詞你從來沒有在該電商APP中輸入過。
或者,還有下面這種情況:
毫不夸張的說,不僅是智能手機,包括智能穿戴設備等在內的智能硬件,只要你用了,你的生活就時時被監聽著。換句話說,你在享受智能、個性化服務的同時,你的隱私卻早已蕩然無存!
真的是細思極恐!
企業不該辜負用戶的信任,數據可以被使用但也需要被保護
然而,即便被“扒光”了,我們依舊要上網、依舊要使用智能硬件、依舊要使用里面的應用。智能時代,我們已經離不開這些了。
因此,在聽聞麥克風監聽事件之后,W君是這么說的:
被監聽算什么,我的信息早就被扒光了。只要上了網、注冊了賬號,什么信息人家扒不出來,還需要再花心思去監聽你?
在知道輸入法會泄露信息之后,M君是這么說的:
無所謂啊,我又沒輸入什么見不得人的東西。
在看到英特爾芯片會泄露用戶密碼的時候,H君是這么說的:
哦,我的密碼就是設置了自己看的,銀行卡里就50塊錢,拿去不謝!
國人的隱私保護意識堪憂??!
很多情況下,應用或企業需要在了解和確認用戶真實信息后,才能將某些功能開放給用戶,這是可以理解的。例如花唄,企業不知道你是誰,憑什么借錢給你用?
但是,既然用戶本著互信互利的原則,將信息和權限開放給了應用或企業。那么,無論什么理由,企業都不應該辜負了用戶的信任!
隨著生活智能化發展,除去硬件設備,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在向智能化靠攏,例如個人的數據信息。
僅就幾大互聯網巨頭來說,阿里通過淘寶、支付寶等獲取了用戶的身份、消費、常用位置、聯系方式等各種信息。僅支付寶一項應用而言,其用戶量就已達5億之多。
騰訊方面,QQ、微信、游戲等獲取的用戶信息不再少數。雖然前兩天微信官方剛剛聲明過,他們不會去看用戶的微信內容,微信不留存任何用戶的聊天記錄,聊天內容只存儲在用戶的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上。且微信不會將用戶的任何聊天內容用于大數據分析。但并沒有保證,這些信息被保護的很好,沒有被別人惡意竊取。
百度方面,不多說,都已經被告了......
我們不否認,企業在收集到用戶信息后確實為我們提供了更為有效、智能的服務,如輸入習慣記錄、購物指南、新聞推薦等。但在大數據、智能化時代,當用戶的數據被收集、被使用、被分析的同時,我們也希望,企業能夠給予用戶同等的信任和保護,在做好不故意從源頭泄露信息的同時,也應建立健全自身安全保護機制,不讓信息被“盜取”,更被用于其他地方。
結語
就像線下大數據精準營銷服務平臺ZMT眾盟數據 CEO廣宇昊表示,企業在收集和分析用戶大數據之后確實能更好的為用戶提供精準服務,讓用戶感覺更加貼心。但企業也應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對得起用戶的信任。
還有,請大家也重視起自己的隱私問題,除非必要,不該授權的權限就不要授權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