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MIND MELLO正式發布,開啟真正混合現實新時代

伶軒 7年前 (2018-08-14)

MELLO自發布之日起,啟動京東眾籌,眾籌價格3399元。

8月13日,INDEMIND“重構雙重視界,締造真正混合現實”主題發布會暨INDEMIND MELLO新品見面會于北京華府會會所召開。INDEMIND創始人&CEO于飛、INDEMIND創始人&COO姜文及紫光展銳北京分公司總經理任彬出席見面會。會中,INDEMIND COO姜文正式發布INDEMIND首款采用自研inside-out定位的真正混合現實頭顯MELLO。

INDEMIND MELLO正式發布,開啟真正混合現實新時代

姜文表示,混合現實是掀起下一代交互革命的一把鑰匙,INDEMIND MELLO是INDEMIND在混合現實領域的重要布局。未來,INDEMIND將進一步探索混合現實底層技術,拓展混合現實應用寬度,積極探索應用創新。

INDEMIND MELLO正式發布,開啟真正混合現實新時代

INDEMIND MELLO正式發布,開啟真正混合現實新時代

穿戴計算設備發展至今,已在各行各業之中發揮出重要價值,但目前的穿戴計算設備僅完成了位置映射,缺乏環境認知。INDEMIND認為穿戴計算設備完成位置映射與環境語義雙重映射,才能在更多行業發揮更多價值。因此,INDEMIND經過長時間的研發與探索,正式推出全國首款采用自研高精度inside-out定位的真正混合現實頭顯——MELLO。

INDEMIND MELLO正式發布,開啟真正混合現實新時代

MELLO 搭載2880*1440分辨率AMOLED屏幕,快速響應“0”延遲,鏡片采用第二代菲涅爾透鏡,提高透鏡整體清晰度并減少晶格。選用層層甄選的一體式全包裹面罩,柔軟親膚,反復驗證人體工程設計,穩定舒適的造型結構貼合頭部曲線,完美分散機身壓力,輕盈舒適,180°可翻轉式頭環設計,方便佩戴,力圖成為用戶的混合現實首選。

INDEMIND MELLO正式發布,開啟真正混合現實新時代

“一款設備只有同時具備語義與位置雙重映射,才能叫做真正的混合現實”,INDEMIND COO 姜文表示,對INDEMIND而言,真正的混合現實不僅有如微軟MR般的虛擬現實特性,還有對現實環境的精準數字化還原。INDEMIND MELLO搭載的高精度Vi-SLAM算法與基于深度學習的環境語義技術,實時環境語義與基于深度學習的三維感知技術,讓用戶在虛擬中與現實環境交互,并可根據內置的See-through算法,實現超大視角的AR/VR/MR多模式支持,為用戶提供連接真實與虛擬的真正混合現實體驗。

INDEMIND MELLO正式發布,開啟真正混合現實新時代

面對虛擬現實大空間方案成本高昂的行業難題,INDEMIND通過自主研發的高精度場景建圖算法與地圖重新定位技術配合場景數字化地圖分發系統,率先實現除頭顯硬件成本外大空間方案“0”成本。在定位效果方面,INDMEIND MELLO的大空間多人交互方案最大擴展空間達到400平米內多人互動,相信會受到B端用戶的青睞。

INDEMIND MELLO正式發布,開啟真正混合現實新時代

發布會最后,INDEMIND CEO宣布MELLO自發布之日起,啟動京東眾籌,眾籌價格3399元。

加速技術落地,打造前端計算平臺

除MELLO外,INDEMIND在新品見面會中向外界展示了研發團隊包括高精度Vi-SLAM、環境語義地圖、多傳感器融合及標定以及視覺前端計算在內的計機視覺領域階段性研發成果。

INDEMIND MELLO正式發布,開啟真正混合現實新時代

會中,INDEMIND CTO 閆東坤博士表示,MELLO的inside-out定位方式、“0”成本多人大空間應用都源自于團隊研發的視覺+慣性多傳感器融合架構的Vi-SLAM算法,視覺與慣性優勢互補,實現1°姿態精度和毫米級位姿穩定性。同時,基于實時構建的場景地圖,INDEMIND開發了高性能障礙物檢測、路徑規劃及自主避障算法,解決虛擬現實環境下MELLO用戶的有效安全監護的同時,通過強大的后端算法處理,可提供SLAM、障礙物檢測、路徑規劃、自主導航、智能分揀、生產協作等功能。

為進一步發揮計算機視覺技術價值,INDEMIND宣布推出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前端計算平臺,將算法與計算芯片深度融合,搭載多種消費級傳感器,在不依賴外部算力的情況下,完成傳感器數據處理并輸出高精度結果,同時INDEMIND也將基于這個平臺,面向機器人行業、穿戴計算行業、新零售、智能醫療以及智能攝像頭行業推出我們的行業解決方案,加速技術向產業落地,創造新的價值,推動行業發展。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