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神秘“D計劃”曝光,輪值總裁親自操刀,目標直指谷歌、英偉達
華為要全面擁抱AI了!
7月13日,The Information曝光了華為內部的一個秘密項目,代號“達芬奇計劃(Project Da Vinci)”,簡稱“D計劃”,由現華為輪值總裁、副董事長徐直軍負責。
從曝光信息看,該計劃意在把AI引入所有業務,其中包括研發云端使用的AI芯片、推出基于華為云的AI語音和圖像識別應用等。
全面擁抱AI,用人工智能賦能華為的一切業務
據知情人士稱,華為內部對AI極為重視,每個月的總部月度會議上,都有關于AI研發的具體工作的匯報環節。在高管層面,“全面擁抱AI,用人工智能賦能華為的一切業務”早已達成共識。而達芬奇計劃就是這一戰略目標的核心項目。
具體到計劃上,達芬奇計劃包含了多項重要AI任務,華為希望將AI引入自己所涉足的所有業務,上到電信基站和云數據中心,下到智能手機和監控攝像頭等設備。
The Information分析稱,華為此舉,或將加深特朗普政府對其的忌憚。僅目前,美方就已基本禁止華為在美銷售電信設備和智能手機,一旦這些都搭載了AI相關技術,特朗普政府或徹底將華為阻在美國大門外。
而從目前來看,“達芬奇計劃”已經在發揮作用了。在華為的“安全城市”業務中,其早已通過收集和分析監控攝像頭內的數據,幫助地方政府加強城市安全管理。華為方面甚至曾表示,他們已經在歐洲、拉美、非洲和亞洲等地區多大90多個國家開展了此業務。
為了保證實時連接監控攝像機和是實時傳輸數據,華為還專門生產了能夠捕獲圖像并將其發送到華為遠程數據中心的監控攝像機。
隨著數據量的日益增多,為保證數據中心的高效驅動,華為首要要做的,就是自研AI服務器芯片,而這,恰恰是達芬奇計劃最為核心的任務。
自研AI服務器芯片,華為難敵英偉達
據了解,目前,華為服務器使用的AI芯片來自英偉達。一位華為內部人士曾透露,華為希望逐步減少自己對美國公司的依賴,“自研”AI芯片用以數據中心的服務器,是華為半導體部門海思(HiSilicon)重點工作之一。
上個月,曾有相關知情人士稱,白宮內部預備動用《緊急權利法案》,對英偉達等美國芯片大廠在華業務活動進行審查,并“不經意”點名了英偉達與華為的芯片合作。
由此來看,華為自研AI服務器芯片,是在提前“自保”,以免陷入中興那樣的絕望境地。
除“自保”外,對于重點業務之一的華為云來說,AI芯片的加持也勢必為其帶去更多客戶,在云市場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甚至有人稱,華為將替代英偉達,憑借強大的自研能力和用戶基礎,取代英偉達。
但真的有那么容易嗎?
目前,中國是英偉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據其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其在中國的營收占據了總收入的23.5%。除此之外,僅就AI芯片而言,憑借著更為簡便的編程方式以及相對完善的生態,英偉達幾乎壟斷了中國市場,阿里、華為等均是其用戶。
而除去英偉達,英特爾、谷歌等也早已在服務器AI芯片領域布局,甚至連百度,都在本月初推出了云端AI芯片“昆侖”。
華為想要占據一席之地,并不容易。
巨頭爭相入局,華為任重道遠
在傳統服務器芯片市場,英特爾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據保守數據統計顯示,英特爾一家在數據中心服務器芯片方面所占據的市場份額,高達90%以上。
隨著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服務器對芯片的要求也隨之智能化。近兩年,英特爾相繼收購了FPGA制造商Altera、深度學習公司Nervana Systems、Mobileye等一批在行業內頗有知名度的公司。
當然,英特爾不負眾望,2017年,英特爾連續發布Nervana神經網絡處理器和人工智能芯片Loihi,因其機構化差異和AI技術加持,這兩款芯片較傳統芯片性能至少提高了1000倍。
擁有同樣研發實力的,還有谷歌。今年5月,在谷歌的開發者大會上,其CEO桑達爾·皮查伊現場發布了谷歌TPU3.0芯片。據皮查伊介紹,該芯片較上一代產品在性能上提升了8倍,達到了100Petaflops。
除此之外,谷歌TPU3.0還首次引入了液體冷卻方法,用以解決散熱等問題。對于需要通過機器學習創建定制硬件的企業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吸引點。
除海外企業外,國內的BAT中,百度也已有所行動。在7月4日舉辦的百度開發者大會上,其重磅推出了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侖”,包含訓練芯片昆侖818-300和推理芯片昆侖818-100。據百度方面稱,早在2011年,因深度學習運算的需要,其就開始基于FPGA研發AI加速器,并同期開始使用GPU了。最終推出的“昆侖”,在運算能力上,比最新基于FPGA的AI加速器,性能提升了近30倍。
除此之外,百度方面還透露,在過去幾年中,他們對FPGA和GPU都已進行了大規模的部署。
由此來看,華為入局較晚,雖有較強的研發實力,但如果真的想要將自研AI服務器芯片落地應用,短時間內,可能會像麒麟970一樣,只在自家設備上應用。在商業服務方面,其想獲得一席之地,還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和競爭。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