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62億美元收購夏普,4年長跑終結束
2016年2月25日,鴻海以62.3億美元(約7000億日元)收購夏普。
眾所周知,夏普公司(Sharp Corporation,シャープ株式會社)是一家日本的電器及電子公司,主要經營范圍是家電、民用以及產業用電子機器,有“液晶電視之父”之稱。而就在今日,夏普召開臨時董事會,接受了鴻海以包括直接出資在內的7000億日元(約62.3億美元)援助收購夏普的決定。
早在2012年3月兩家公司就夏普總公司接受鴻海約10%的出資達成收購協議,但隨后鴻海方面以夏普股價下跌為由并未履行協議。而夏普2014財年(截至2015年3月)出現2200億日元以上合并虧損。面對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本來液晶業務如果不能通過大規模投資來加強技術和生產體制,就難以保持競爭力。夏普旗下液晶業務負責人中,曾有聲音表示“鴻海能夠幫助我們投資”。鴻海方面計劃總共提供7000億日元規模的援助,用來購買主要由銀行持有的夏普優先股票,不再要求銀行追加提供金融援助。另一競爭收購方——日本產業革新機構給出的方案是向夏普注資3000億日元,并提供2000億日元的信貸額度。
2016年2月15~17日,夏普高管前往臺灣,鴻海方面承諾,“如果收購得以確定,將保證支付1000億日元”,這成為了夏普接受鴻海方案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終達成協議的原因如下:
一、鴻海方面
1、提高生產效率。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同行企業的市場競爭,鴻海已不僅僅滿足于iPhone手機的組裝,還希望通過提供手機部件提高生產效率,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2、轉型升級。作為知名的“世界代工廠”,鴻海做的是給蘋果手機代工,專注于訂單生產,一直處于生產鏈的最底端,利潤率極低。隨著中國的發展,生產成本不斷攀升,富士康所面臨的困境越來越大。夏普素來在液晶及電子元器件業務方面位于全球頂尖位置,收購夏普不僅能提高群創光電液晶技術和促進群創OLED研發,還能在面板技術上快速趕超美國和大陸。
3、品牌效應及資源利用。夏普公司自1912年創立至今已有百余年,已在26個國家,64個地區開展業務,是一個大型的綜合性電子信息公司。龐大的穩定受眾,開闊的業務范圍,精致的研發技術,無論哪一方面,都是鴻海目前急需改善和提高的。
二、夏普方面
1.錢。夏普能接受協議,特別是在日本產業革新機構也希望對夏普完成收購的情況下,鴻海給出的7000億日元無疑是促成協議的主要原因。在巨大的市場競爭與生產體質升級的環境下,液晶業務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投資來加強技術和體制規模,就難以繼續保持競爭力甚至是存活下去。在今年的2月中旬,夏普高管就相繼表示,“沒有資金上的保證,對話就無法推進”。雖然日本本土愿意給予幫助,但顯然,鴻海給的錢多,夏普自然站在了錢多的一方。而受該消息刺激,夏普股價大漲,漲幅接近6%。
2.累。2013年兩家公司就有這方面的意向,并有過正式會晤,只是后來因夏普股價下跌,管理權限不均,雙方推卸責任等鬧得很不愉快。2014年,夏普撤出歐洲電視機市場,對業績造成了負面影響,銷售額比上年同期減少7.1%。夏普顯然有些力不從心,盡管與鴻海有諸多摩擦,但在摩擦中也增進了彼此的了解。況且,近年來,雙方合作頻率不低,互惠互利,雖是相愛相殺了近四年,但終究是你情我愿。
但對于雙方合作,日本政府表達了他們的擔憂,擔心夏普的尖端技術會流向海外。對此夏普方面表示,自2012年起便與鴻海方面共同運營位于大阪府堺市的液晶工廠,“已建立起了信賴關系,完全沒有發生技術外泄”,無需擔憂。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