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AI泡沫論?英偉達Q3財報超預期,GPU又賣瘋了

jh 1天前

所謂“AI泡沫論”,更像是一種因果倒置的借口。

美東時間11月19日盤后,英偉達公布了2025年Q3財報——570億美元的營收,遠超市場預期的554億美元;數據中心業務512億美元,更是大幅領先預期的497億美元。

這場"超預期"不僅讓英偉達盤后股價一度上漲4%,更是被不少媒體評價為打破"AI泡沫論"的關鍵證明。

業績超預期,但泡沫論并未消散

市場對英偉達的期待,早已超越一家科技公司的財報范疇。

作為市值曾突破五萬億美元的全球企業No.1,英偉達幾乎占據標普500指數權重的8%,其股價變動可能直接導致標普500波動。因此在最近"AI泡沫論"消息不斷發酵之際,英偉達的業績表現已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在財報電話會上的開場白,黃仁勛也直指市場焦慮的核心:"關于AI泡沫的討論近來甚囂塵上,但從我們的視角觀察,看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他提出,英偉達正在同時經歷"三大轉型":從CPU通用計算到GPU加速計算的過渡、AI催生新應用的過渡和Agentic AI的興起。這三大轉型的疊加效應,也算得上是這次英偉達財報業績超預期的深層邏輯。

財報顯示,Blackwell架構產品銷量遠超預期,云端GPU已全面售罄。黃仁勛透露,從今年年初到2026年年底,Blackwell和Rubin的收入將達到5000億美元。更關鍵的是,GB300的銷售額已超過GB200,貢獻Blackwell總收入的約三分之二,向GB300的過渡非常順利。

就在9月底,硅谷"風投教父"彼得·蒂爾旗下的蒂爾宏觀基金在第三季度清倉了全部英偉達股份,警告"人工智能的炒作周期遠遠領先于其真正的經濟效益"。同時,在本月,軟銀孫正義也以58億美元套現英偉達,轉而押注OpenAI。

面對市場持續不斷的看衰,英偉達選擇投資AI生態,包括OpenAI、Meta、谷歌和諾基亞等科技公司都在近期與英偉達開始合作。

其中,與OpenAI的戰略合作尤為關鍵:英偉達將向OpenAI股權投資至多100億美元,以換取OpenAI未來數年采購400萬至500萬塊英偉達GPU。此外,英偉達與微軟、Anthropic達成150億美元的戰略合作,向Anthropic投資100億美元。

黃仁勛稱,Anthropic是"世界上第二成功的AI公司",其企業級應用表現尤其突出。這一合作不僅確保了英偉達的長期需求,更將Anthropic納入其生態系統,形成深度綁定。

因此從前面的布局來看,英偉達的業績超預期不僅僅源于算力需求激增,更因為AI應用正在從"概念"走向"落地"。在實際應用層面,英偉達正與全球各行業巨頭合作,推動AI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場景。包括借助英偉達AI軟件開發定制化AI應用、采用英偉達Isaac與Omniverse技術,研發下一代物理人工智能產品等等。

當然,英偉達的投資不僅是知名AI公司,過去五年,通過NVentures風投部門,英偉達向全球120多家初創公司投入數十億美元。

黃仁勛在財報電話會上強調:"計算需求在訓練和推理領域持續加速并呈復利式增長——每個領域都在以指數級速度擴張。"這一判斷并非空穴來風。2026年頂級云服務提供商和超大規模企業的資本支出總額預期已達約6000億美元,較年初預測高出逾2000億美元。

作為AI基建領域的核心參與者,英偉達將直接從這一資本開支的增長中獲益。數據顯示,數據中心投資中流向英偉達的資金比例,已從Hopper時代的20%-25%,增長至Blackwell時代的30%左右。

未來,這一比例只會繼續增長。

被迫“放棄”的中國市場

在財報里,我們可以看到英偉達在華業務的大幅下滑的情況。

受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升級影響,英偉達在華AI訓練芯片份額從2024年的95%降至近乎歸零。黃仁勛多次表示對失去中國市場的惋惜,并呼吁美國政府放寬對芯片銷售政策的限制。

為了應對中國市場的缺失,英偉達在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市場的拓展正加速推進。財報顯示,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亞的云服務龍頭企業正借助英偉達加速計算技術搭建AI基礎設施,包括軟銀集團等公司都在加強與英偉達的合作。

由此可見,目前AI在能耗、融資、地域沖突等方面面臨的瓶頸,英偉達其實都能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這才是布局AI生態的長期效益。

相比之下,游戲業務、汽車業務涉及到的顯卡產品,只能算作是數據中心營收的“零頭”,這就是為什么普通消費者感覺不到英偉達在華業務下滑的愿因之一。

總的來說,在過去十多個財報里,英偉達每次業績都比分析師預期的好,一直沒有沒讓市場失望過,本質上是因為英偉達自身在AI領域就有硬實力,所謂“AI泡沫論”,更像是一種因果倒置的借口。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