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倉英偉達,押注OpenAI,軟銀這次能賭對嗎?
當地時間周二,日本知名科技投資公司軟銀集團公布了截至9月末的202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本次財報有個重要的信號:軟銀已經清倉...
當地時間周二,日本知名科技投資公司軟銀集團公布了截至9月末的202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本次財報有個重要的信號:軟銀已經清倉所持英偉達3210萬股股票,以每股約181.6美元的價格套現58.3億美元,徹底退出這家曾為其帶來豐厚回報的AI硬件巨頭。
幾乎同一時間,軟銀大幅增持OpenAI,持股比例從4%躍升至11%,成為這家AGI領軍企業的核心股東之一。
一賣一買之間,這場涉及數百億美元的交易,算得上是軟銀對AI產業周期進入新階段的精準押注。
回溯2017年軟銀首次布局英偉達時,其瞄準的是AI基礎設施爆發期的硬件紅利。彼時,英偉達的先進芯片憑借超強算力,正成為全球大模型訓練的“剛需品”。軟銀通過“早期布局”的策略,成功收割了硬件賽道的增長溢價。然而到了2025年,AI產業的底層邏輯已發生深刻變化。
一方面,高盛數據顯示,全球AI基礎設施累計支出將達3-4萬億美元;但另一方面,麥肯錫同年報告指出,僅39%的企業能通過AI實現實際財務效益,硬件投資的回報率疑慮持續加劇。
與之相對,OpenAI已構建起難以復制的應用生態壁壘:ChatGPT用戶突破10億,Sora視頻模型重構內容生產邏輯,Atlas瀏覽器更是直接挑戰傳統搜索格局。
在AI從“算力競賽”轉向“應用落地”的關鍵節點,軟銀的轉向顯然是瞄準了AGI時代的生態主導權。
而從財務視角看,軟銀在清倉英偉達時,后者的市盈率已超50倍,市值突破4.5萬億美元,這已經是個非??膳碌臄底?。在英偉達一路增長的同時,AMD、Intel等競爭對手在AI芯片領域的追趕步伐加快;而地緣政治對芯片產業的影響也逐漸顯現,單一資產的集中度風險持續上升。
在最近AI泡沫新聞不斷出現的背景下,軟銀“見好就收”看起來非常理性。
有趣的是,不只是清倉英偉達,軟銀還出售了大量T-Mobile股票,獲得了大量現金。而這些資金被集中用在AI有關的項目。
這當中包括兌現對OpenAI 400億美元投資承諾中的大部分(約300億美元)、投入500億美元與甲骨文合作建設“星際之門”超級數據中心,以及支付65億美元收購Ampere芯片和54億美元收購ABB機器人業務。
按照軟銀的說法,比起英偉達,OpenAI、ABB等公司與前沿AI的發展更加緊密。這些布局恰好契合孫正義提出的“物理AI”戰略——讓AI從數字世界走進工業制造、生活服務等實體場景。相比之下,英偉達能提供的產品更集中在算法層。
對于軟銀的這場豪賭,市場的態度也算得上兩極分化。
樂觀派認為,當前OpenAI估值已達5000億美元,若明年能以1萬億美元估值啟動IPO,軟銀有望獲得巨額回報;但質疑者則警告,AI領域已出現明顯估值泡沫,OpenAI年研發支出超100億美元,而AGI的實際落地周期可能長達5年以上,短期盈利壓力巨大。
不過按照孫正義以往的投資邏輯,高回報一直伴隨著高風險,因此清倉英偉達可能在短期內會影響后者股價,跟所謂AI泡沫并沒有直接聯系。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AI芯片AmpereAtlas企業軟銀集團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