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光博會觀察:“光電 + 半導體” 加速融合,無人機也來湊熱鬧 | 鎂客?在現場
隨著國際地緣政治日趨復雜,半導體產業已逐步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 從上游的半導體原材料、設備供應,到中...
隨著國際地緣政治日趨復雜,半導體產業已逐步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 從上游的半導體原材料、設備供應,到中游的半導體產品制造,再到下游的多元應用,全產業鏈在近幾年均邁入技術迭代加速期。
而在 5G 通信、AI、物聯網、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持續推動下,光電技術與半導體產業鏈的融合不斷深化,其關鍵作用已在越來越多場景中凸顯。
正是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上周落幕的第 26 屆中國國際光電博覽會(以下簡稱 “光博會”)成為觀察行業動態的重要窗口。
在展會期間,筆者重點探訪了半導體、消費電子領域的參展企業,相較于去年,明顯感覺今年參展企業的實物產品展示更豐富,技術路線的呈現也更具多元化特點。
作為國內光電產業極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展會,本屆光博會匯聚了全球 3800 余家企業,聚焦信息通信、精密光學、攝像頭技術及應用、激光制造、紅外紫外、智能傳感、新型顯示及 AR/VR 等八大前沿領域。從 1.6T 光模塊的技術博弈到 AR/VR 光學的沉浸體驗,從精密光學的微觀世界到紅外傳感的廣泛應用,這場盛會不僅集中展示了光電產業的最新成果,更清晰勾勒出行業未來的發展脈絡。
“光電 + 半導體”,產業生態加速構建
若對比去年光博會的場景,今年光通信領域的展示邏輯已發生明顯轉變:去年,多數企業會在宣傳資料中重點標注 “AI” 關鍵詞 —— 尤其是光模塊、硅光芯片等產品,因本身受益于 AI 浪潮推動的光通信技術升級,產品介紹自然圍繞 AI 展開;
而今年,光通信領域的頭部企業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實物展示上,CPO(共同封裝光學)方案、1.6T 光模塊等技術產品被置于顯眼位置,就連去年占據 “C 位” 的 800G 光模塊,今年也已基本成為量產型產品,可隨時響應市場批量交付需求。
這一變化背后,是數據中心與 AI 雙賽道驅動下的行業轉型:光模塊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市場重心已從 “技術概念” 轉向 “實際應用”,AI 不再是可選的宣傳亮點,而是產品的核心能力底座,這也對企業打通 “技術 - 生產 - 應用” 的產業生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更值得關注的是,“光電 + 半導體” 的融合并非局限于光通信領域,而是貫穿了本屆光博會的所有展館。
以 AR 頭顯展示為例,企業不再只呈現整機產品,而是會重點拆解其核心組件。例如“光引擎” ,這款組件的核心功能是實現光電信號轉換與圖像投射,相較于傳統光通信光模塊的元器件,光引擎的集成度更高,對設計、封裝等環節的精度要求也更嚴苛。
隨著這類硅光集成芯片在下游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與之配套的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等環節也隨之被串聯起來 ,這一趨勢為中國半導體產業注入了新的發展動能。
最直觀的體現是:相較于去年光博會,今年展會中國產半導體設備的參展比例明顯更高,這背后正是硅光集成產業鏈完善帶動國產設備配套能力提升的結果。
應用端更加豐富,無人機也來湊熱鬧
在消費電子領域,AR/VR 行業的發展節奏仍慢于手機、PC、平板等成熟終端設備,應用生態缺失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這一現狀在今年光博會上依然突出:AR/VR 領域的參展廠商數量不增反降,且多數企業仍聚焦于高刷新率、高分辨率等光學顯示方案的研發與升級,實物產品的展出量相對有限。
但轉機也在悄然出現:盡管參展廠商整體減少,多數參展企業卻顯著增加了AR 眼鏡產品的展示比例。
隨著小米、阿里等大廠相繼入場,AR 眼鏡賽道的熱度持續攀升 ,尤其在 AI 技術的加持下,重量大幅 “瘦身” 的智能眼鏡已突破便攜性瓶頸,找到打通應用端的關鍵入口;更重要的是,硬件層面早已形成成熟的供應鏈體系,為后續規?;瘧玫於嘶A。
對 AR/VR 行業而言,這一變化是對過往發展路徑的調整:此前因應用生態缺失,企業選擇優先升級光學顯示方案,并依托 B 端市場(如工業、醫療等行業)提升品牌營收規模;如今隨著下游應用場景不斷拓展,這些成熟的顯示技術已不再局限于 AR 眼鏡,還被應用到頭盔顯示系統、夜視儀等領域,本屆光博會上也有不少這類跨界應用產品展出。
事實上,光電技術在應用側的爆發遠不止于 AR 眼鏡。
在本次光博會上,無人機、車載光通信設備、內窺成像儀器、激光醫療設備、人形機器人原型機及量子計算相關光學組件等新興產品均獲得更多曝光。
這些產品通過場景化展示,打破了 “技術研發” 與 “實際應用” 之間的壁壘,形成了 “1+1>2” 的產業聚合效應。
光電行業的新趨勢 —— 技術與場景融合
除了半導體、消費電子兩大領域,本屆光博會還匯集了智能汽車、安防鏡頭、激光技術、紅外技術、精密光學、攝像頭技術等多個品類,其規模之大和覆蓋領域之廣,令人驚嘆于光電產業的多元化。
在 “攝像頭技術館”,企業集中展示了光學鏡頭、攝像模組及配套產品:從手機攝像頭的高像素升級,到工業相機的精準成像;從安防監控的寬動態范圍優化,到醫療設備的微觀探測能力提升,攝像頭技術正通過持續創新,滿足不同行業的多樣化需求。
而在 “精密光學展加工館”“光學真空鍍膜館” 等主題館,企業則展現了光電產業的 “幕后英雄”:光學材料、光學元件和加工設備,這些看似普通的基礎組件,卻是所有光電產品性能的核心支撐。從藍寶石襯底到碳化硅晶圓,從精密透鏡到真空鍍膜設備,每一個環節的技術突破,都直接決定著終端產品的競爭力,這也彰顯出光電產業鏈的深度與厚度。
就連激光技術、紅外技術等相對傳統的領域,也在本屆展會上呈現出新變化:AI 技術開始深度滲透到激光切割、紅外探測等環節,通過算法優化提升設備的精度與效率,助力行業加快智能化升級進程。
縱覽整個光博會,可以窺見中國光電產業的發展迅速:從 “規模擴張” 轉向 “質量提升”,從 “技術跟跑” 轉向 “原創引領”。在光模塊、精密光學等成熟領域,中國企業已具備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的實力;而在 AR/VR等新興領域,中國企業則憑借快速的市場響應能力與持續的創新投入,搶占發展先機。
隨著 5G/6G 建設加速、AI 算力需求爆發、新能源產業升級,光電技術作為信息獲取、傳輸、處理的基礎支撐,其應用場景還將進一步拓展。
未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再局限于單一技術的突破,而是 “技術創新” 與 “場景落地” 的深度融合 —— 這既是本屆光博會傳遞的核心信號,也是中國光電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方向。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