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Wccftech報道,臺積電正在考慮退回《芯片法案》的補貼,以此避免出現英特爾遇到的股權問題。 這也意味著,去年4月臺積電與...
據Wccftech報道,臺積電正在考慮退回《芯片法案》的補貼,以此避免出現英特爾遇到的股權問題。
這也意味著,去年4月臺積電與美國商務部簽署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初步合作備忘錄正面臨重大變數,這次原本承諾提供66億美元直接撥款和55億美元貸款的協議,如今因英特爾股權糾紛引發的技術主權爭議,迫使臺積電重新評估參與價值。
事件的導火索,源自美國政府對英特爾的"債轉股"操作。
今年2月,美財政部以每股20.47美元(溢價23%)的價格認購英特爾4.33億股優先股,總金額達89億美元。這筆資金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芯片法案》中尚未撥付的57億美元直接補助,二是英特爾與五角大樓合作的"安全飛地"項目追加的32億美元獎勵。通過該方式,美國政府可以在不違反禁止直接持股法規的前提下,以債權人身份成為英特爾最大單一股東,持股比例達9.9%。
最近,不少媒體報道了該事件,這種將財政補貼轉化為企業股權的操作,立即引發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震動。
這正是美國政府此番“神操作”,讓臺積電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目前,盡管亞利桑那工廠建設已投入超百億美元,但實際進度已落后原計劃18個月,關鍵設備交付周期延長至24-36個月。更嚴峻的是供應鏈本土化困境——目前美國本土供應商僅能滿足15%的原材料需求,迫使臺積電不得不維持臺灣地區的供應體系。
當然,最直接觸及臺積電的核心利益的,還是美國商務部最新補貼指引中關于技術路線圖披露和政府監督委員會的要求。知情人士透露,管理層已在閉門會議中多次討論退補可能性,認為接受補貼可能導致技術自主性下降37%、專利交叉授權減少42%,這與臺積電長期堅持的技術主權原則嚴重沖突。
從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來看,供應鏈體系分裂的“危險”仍在蔓延。
以韓國半導體企業為例,三星電子正秘密組建赴美談判團隊,計劃以出讓部分AI芯片設計專利為籌碼換取《通脹削減法案》稅收優惠;SK海力士則轉向與日本鎧俠重啟存儲芯片合資計劃。歐洲方面,歐盟《芯片法案》實施細則新增的"數字主權基金"條款,允許成員國聯合收購具有戰略意義的非歐盟企業股權,被普遍視為針對英偉達收購ARM案的防御性布局。而中國半導體產業更是加速突圍態勢,各個細分賽道都在加速國產化的進程。換句話說,這場始于華盛頓辦公室的補貼博弈,看似是通過財政杠桿爭奪技術主導權的策略,實則"去中國化"的供應鏈體系。
對于臺積電而言,退補決定雖能暫時保全技術自主權,卻意味著放棄美國市場準入紅利,因此以目前臺積電在美國布局的情況來看,大概率還是會順著美國政府的政策繼續推進“美積電”的建設。
有消息人士透露,英特爾的情況屬于個例,美國政府不太可能以相同的方式購入其他半導體公司的股權,不過臺積電在當前形勢下確認面臨壓力,為了斷絕這種可能性,會重新審視《芯片法案》提供的直接撥款。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