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又給美國工廠送去500億
人才,靠錢換不來。
本周,臺積電董事會召開了一次會議,在核準財報的同時,通過了兩項預算案。
其中一筆預算,用于建置及升級產能,為未來長期需求進行規劃;而另一筆預算,是以不超過 75億美元(約合535億人民幣)的額度,對運營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的全資子公司TSMC Arizona進行增資。
事實上,臺積電美國工廠根本不差錢。
自2020年5月首次宣布赴美設廠以來,臺積電已經在美國規劃了3座工廠,累計投資高達650億美元,是美國史上最大的外方投資項目。
但4年時間過去,美國工廠不僅沒產出任何一顆芯片,就連工廠自身的進度也是一拖再拖。
不止是臺積電,近期三星、英特爾的美國工廠同樣出現了工廠推遲問題,一場“罷工潮”,掩蓋不了美國半導體制造背后的一系列問題。
缺人,還是缺人
在鎂客網《砸下650億美元后,臺積電美國工廠仍是“一場夢”》一文里,筆者介紹了亞利桑那州工廠內部中和不了的企業文化。
作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之一,亞利桑那州工廠創建超過20000個建筑工作崗位和6000個長期工作崗位,其中大部分崗位都留給了美國本地人,由美國工人進行制造。
但由于芯片制造是一個需要高強度工作的環節,對于習慣了8小時工作制的美國工人以及工程師們來說,他們很難適應臺灣工程師們長達12小時的工作節奏。
另外,由于亞利桑那州工廠內部由臺積電總部派來的老員工們掌握了話語權,這場來自東方的文化差異,最終引起了美國工人與“亞洲文化”之間的一次摩擦。
在美國,勞動關系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因此美國一些工會開始以罷工相要挾。
不僅是臺積電,這些工會還組織英特爾、美光等芯片巨頭及新興芯片企業的工人舉行罷工活動,以此為工人爭取更優待遇。
不過有意思的是,技術人員與工人短缺的問題其實一直存在于半導體行業,且該行業受工作環境問題等因素的推動,離職率一直居高不下。
由于美國工人很難接受延長工作時間和犧牲節假日的做法,加上臺積電自身的“傲慢”,這種矛盾很難靠資金去彌補。
在受到“罷工潮”的影響后,美國芯片制造廠們陷入招不到熟練工人的尷尬狀態,只能靠招收學徒、實習、以及與大學合作等方法,爭取更多的人才。
據咨詢公司麥肯錫預測,到2029年,美國半導體行業技術人員/工人短缺將達到14.6萬名,而據去年半導體行業協會(SIA)預測,短缺的人數約為6.7萬人。短短一年時間里預測人數翻了一番,足以看出各家工廠近期面臨的運營壓力。
當然,招不到人并不應該都由“東亞文化”背鍋,美國人自己的《芯片和科學法案》也堪稱一塊大餅。
這項代表美國半導體制造業復興的重要法案,號稱要讓“芯片制造回歸美國”,為了忽悠臺積電、英特爾等芯片巨頭建立更大更先進的工廠,美國政府開出了527億美元的資金補貼和稅收等優惠政策,并許諾投資一大筆資金培養人才以此來彌補勞動力缺口的問題。
不過從現在的視角來看,想拿到錢,并不容易。
在臺積電申請補貼后,美國政府就修改了《芯片與科學法案》,針對臺積電等外企,設定了“護欄條款”,包括不能在中國大陸市場擴產或者增加投資、不能獨享利潤,賺錢后需要和美方共享、數據透明等等。
雖然臺積電方面表達了不能接受的態度,但赴美建廠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已經沒有退路可言,為了拿到補貼,只能繼續投資。
而事實上《芯片與科學法案》坑的不僅是臺積電一家。
按照法案,美國政府把大多數補貼用在了先進芯片的制造上,對于先進封裝、人才補貼等環節的投入明顯“寒磣”不少。偏偏目前只有臺積電有能力搞定3nm工藝,三星和英特爾顯然吃不下拜登政府的“大餅”。
隨著美國新一輪大選即將來臨,這些“政治行為”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了許多項目停滯不前。一拖再拖,人才短缺的問題自然無法解決。
回不去的“全球化”
有報道稱,中國大陸一些芯片制造商正以溢價40%的價格給臺積電增加超級急件(SHR),以應對即將到來的美國總統大選給中美關系帶來的不確定性。
加上臺積電今年吃下全球市場幾乎所有的5nm及以下先進制程的芯片代工訂單,下個季度臺積電的毛利率又要創新高了。
因此,75億美元更像是臺積電反過來給美國政府畫的“面子工程”,既然補貼難拿,那靠點小投資換來美國企業的訂單,也算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隨著 “全球化已死”,半導體行業逐漸變成地緣政治策略的縮影。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主張保守的特朗普極有可能上臺,屆時對于對于 AI 和芯片領域的管制會再次加強。
這樣一來,本就缺少人才的美國半導體制造工廠們將會更加艱難。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