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東科技崔海濤:工業AR應當是獨立的細分賽道,不能與消費端混為一談

jh 3年前 (2023-01-09)

谷東科技以“研發創新“打造護城河,助力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谷東科技崔海濤:工業AR應當是獨立的細分賽道,不能與消費端混為一談

圖 | 谷東科技創始人崔海濤

對于AR賽道的從業者們而言,剛剛過去的2022年無疑是幸福的一年。

伴隨著元宇宙概念的大火,C端AR廠商們似乎看到了市場爆發點,紛紛推出新品。與此同時,消費者們明顯感受到消費級AR產品在定價上的瘋狂,不少產品的定價均低于預期。

然而反映到真實銷量上時,市場卻沒有給到消費級AR產品應有的熱度。據研究機構IDC報告稱,2021年全球AR/VR設備出貨量達到1123萬臺,其中AR出貨量僅為28萬臺——而到了2022年全球AR/VR設備出貨量更是被下調至970萬臺,相較去年不增反降。

谷東科技崔海濤:工業AR應當是獨立的細分賽道,不能與消費端混為一談

但在被人忽視的B端市場,AR技術卻依然保持著穩健的發展勢頭。

同樣是在“工業元宇宙”這個概念下,伴隨著AI、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興起,工業級AR眼鏡開始展露出其應用價值,逐漸在研發、裝配、檢修、培訓等環節被企業們接受。

“我國工業信息化變革正處于轉折點,工業AR眼鏡作為工業智能化轉型中的一環,能對企業提供不少幫助。”谷東科技創始人崔海濤給出這樣的解釋。

作為國內從事工業級AR產品研發的領軍企業,谷東科技的AR產品已被應用于航空、電力、海關、安防等多個行業,并且業務涉及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就在上個月27日,谷東科技發布了為工業領域量身打造的的5G防爆單目陣列光波導一體式AR眼鏡,再次完善了產品體系。

通過與崔海濤進行對話,我們了解到更多關于這家企業,以及整個工業AR產業的過去,與未來。

工業領域,AR產品大顯身手

在一座管路復雜的工廠內部,一名巡檢員正專注著排查潛在的險情。與往常不同,這次巡檢員帶上了一位“新搭檔”——一副來自谷東科技的AR眼鏡。

對于工廠巡檢員而言,日常的安全巡檢是一項枯燥卻極其重要的工作,任何疏忽與遺漏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安全問題。而傳統的紙筆記錄不僅步驟復雜,且極易出錯。

在AR眼鏡的幫助下,巡檢員高效地完成了巡檢記錄工作,并且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地與專家進行遠程交流。

谷東科技崔海濤:工業AR應當是獨立的細分賽道,不能與消費端混為一談

“AR眼鏡能在工業領域做的事情有很多,例如工業巡檢、遠程指導、教育培訓等等。實際上工業企業通常更為看重的是AR眼鏡是否足夠穩定、能否在惡劣的環境中使用、操作是否足夠簡單等等,這也是我們的工業級產品非常注重的方面。”崔海濤告訴鎂客網。

相似的案例還有許多,我們可以看到工業級AR產品已經有著比較明確的使用場景以及需求。

例如安防、電力、能源場景,AR眼鏡可以在復雜工況、惡劣的工業環境中提供有用的信息;又比如航空領域,AR眼鏡可以快速生成一個三維的飛機模型,無需工程師進行拆解即可完成培訓工作。

而從AR眼鏡誕生的初衷來看,設計者希望借由這個全新的計算平臺,構建一個生動形象的三維立體世界——相較于傳統2D平面,當三維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進行疊加時,AR眼鏡可以便捷、直觀的呈現出需要展示的信息,有效提高了人們溝通與理解的效率。

“以谷東科技的產品為例,我們實現了人、數、物三者的結合。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我們能提供決策層面的幫助。對于一些工業客戶來說,這是一款非常好的決策利器。”崔海濤說道。

除了AR眼鏡本身給客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優點以外,崔海濤提到了工業AR爆發的另一個增長點——自2020年起持續不斷的疫情。

“隨著全球化疫情的常態化,企業對于無人化與自動化的需求越來越多,AR眼鏡作為可以遠程交流的穿戴設備,自然有了較高的需求。”崔海濤告訴鎂客網。

不難理解,伴隨著供應鏈、人員等流動的停滯,傳統工業體系受到沖擊,專家無法到場、設備無法檢修、人員無法培訓等問題層出不窮。這時,AR眼鏡的出現,可以有效解決這些“不確定性因素”。

因此,工業AR市場迎來了一段發展機遇。

踏入屬于AR眼鏡的“藍海”

但事實上,即便沒有疫情,工業AR也不缺少推手。

工業4.0的大背景下,工廠數字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工業AR乃至工業元宇宙的走紅,進一步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對于崔海濤而言,他很早就察覺到這樣的行業趨勢。

據鎂客網了解,在成立谷東科技之前,他曾在物聯網領域有過多段成功的創業經歷。

正是多年來在行業的深耕與摸索,讓他看到了AR改變工業的可能性:“這是一片藍海,我們看到了這個行業不斷向前發現的趨勢,同時(我們團隊)也希望用技術幫助企業完成轉型升級。”

時間來到2017年底,谷東科技成立。

彼時,VR行業正處在投資的“寒冬期”——產品遇冷、投資熱情跌入谷底,而AR市場更是名副其實的小眾市場。

而在同一年,蘋果和谷歌相繼發布了AR Kit和ARCore,這兩款產品對業內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在這之后,業內開始接受這種“虛實疊加”的新概念,AR市場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

谷東科技崔海濤:工業AR應當是獨立的細分賽道,不能與消費端混為一談

事實證明,隨著軟件和硬件的飛速發展,AR產業在近些年站上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而谷東科技也跟隨著產業發展的浪潮不斷前進,目前已經躋身全球工業AR領域第一梯隊。

據崔海濤介紹,谷東科技目前已經擁有一支超過150人的核心團隊,其中研發人員占據近70%。另外,公司在北京、深圳、廣州等地均有研發中心,涵蓋了光學顯示、硬件開發、軟件算法等多個領域。

專注自研創新,打造“性價比”產品

憑著多年來的技術積累以及賽道風口的助力,谷東科技一直保持著強有力的發展勢頭。但崔海濤也坦言:“在工業級AR眼鏡的研發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不少問題與挑戰。”

之所以用戶對于消費級AR眼鏡“叫好不叫座”,很大程度上還是來自設備本身。

一方面,AR應用場景因為內容的問題,很難搭建成熟的生態,另一方面,在顯示、散熱、續航等技術層面,AR設備還未真正做到完美解決。

不過就消費級產品而言,廠商可以選擇犧牲部分性能來換取性價比的平衡;但就工業級產品來說,可靠性與可用性無法被替代,尤其在工業場景中,AR眼鏡需要面對多種復雜的工況、惡劣的工業環境,這就要求廠商將質量放在產品研發的首要位置。

因此在谷東科技的研發思路中,為了盡可能平衡性能與價格之間的平衡,研發團隊選擇從“做減法”入手。

首先,谷東科技一直強調“自研”路線,包括光學模組、硬件模塊、甚至“不起眼”的電池,研發團隊盡全力做到自主可控。在此基礎上,研發團隊盡可能做到掌控成本,從而降低整機價格;另一方面,谷東科技在與客戶的交流中,精簡了平時使用頻率較少的功能,這樣既降低了整機成本,也降低了客戶的教學成本。

如此一來,谷東科技在“不強調成本”的B端市場,反倒贏得了“性價比”的標簽。隨著谷東科技進軍海外的步伐日益提速,“性價比”逐漸成為其最大的競爭力。

如今,谷東科技的業務涉及70多個國家和地區,既有歐洲、北美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有東南亞、中東,南美這樣的新興市場。

我們國內廠商擁有全球最齊全的供應鏈,以及比較低的制造成本。擁有這樣的優勢,我們也有理由擴展更廣闊的市場。”在問及谷東科技的全球化戰略時,崔海濤告訴鎂客網。

截至目前,谷東科技擁有C2000S單目AR智能眼鏡、C5000D雙目AR眼鏡等多條產品線。同時,公司也于上個月推出全新一代5G防爆單目陣列光波導一體式AR眼鏡,再次完善公司產品體系。

在多條產品線的體系之下,任何規模的企業可以選購最符合需求的AR眼鏡,并借此提升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能力。

結語

2017年,微軟旗下HoloLens全息眼鏡首次進入中國市場,近3萬元的標價,注定其難以被大眾接受。

但靠著微軟的金字招牌以及強悍的產品性能,HoloLens還是收獲了不少工業領域的伙伴。也正是多年來在汽車、航空等工業領域的深耕與改進,這款神級產品間接幫助微軟叩響了通向元宇宙的大門。

同樣是成立于2017年的谷東科技,選擇從工業AR入手。經過多年的積累與打磨,靠著出色的性價比成功在工業AR領域打響名聲。

未來的路,谷東科技將如何走?

“工業元宇宙這個概念背后本質還是工業發展提高生產力的底層技術工具,需要算力等基礎技術設施作為底座,也需要強大的芯片、傳感器、光學鏡頭、VR/AR等硬件設備支撐想象和發展。谷東未來將繼續完善產品去解決實際生產中的確切問題,助力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為工業元宇宙體系下的踐行者。”崔海濤說道。

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消費級AR產品才是AR廠商的出路。從大趨勢來看,確實存在從To B業務起家的AR廠商“倒戈”消費級市場。

對此,崔海濤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工業AR應該是一個專有的方向,不應該與消費端就混為一談。“在我看來,AR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將賦能工業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場景,能夠有效促進工業領域智能化升級,其應用價值更應該被重視。”

“同時ToB領域的AR才是未來5年最確定和穩定的增長方向。”崔海濤補充道。

事實上,AR作為一種新技術,本身仍處在應用模式探索的階段。有專家指出,“工業級AR也好,消費級AR也罷,都不過是廠商在探索下總結出來的應用模式,這塊蛋糕足夠大,足以容下不同類型的企業。”這樣的觀點,與崔海濤的想法不謀而合。

崔海濤告訴鎂客網,經過多年探索,谷東科技已經逐步建立起了從技術到產品再到服務方案的護城河,未來將繼續完善光學系統等產品生態圈,通過不斷升級服務質量,從而助力客戶企業完成降本增效。

從大環境來看,工業AR的市場雖然是一片藍海且有更高的“投資確定性”,然而門檻并不低。

但相信在技術團隊的不斷探索之下,谷東科技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