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心醫療章樺:用AI撬開千億腫瘤放療市場,打開分級診療新思路

jh 3年前 (2022-08-01)

技術當以人為本,連心醫療的AI技術給國內腫瘤患者帶來新希望。

圖 | 連心醫療 創始人兼CEO 章樺博士

此刻的中國,每分鐘會有8人被診斷為癌癥,這當中又有5人會因為病情不幸逝去。其中一部分癌癥患者由于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最終導致病情惡化成中晚期。

據國家癌癥中心的數據統計,在中國腫瘤醫療服務市場,公立三甲醫院承擔了超過80%的腫瘤治療任務。這些三甲醫院大多分布在省會城市,卻要同時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患者,醫生的壓力可想而知。

連心醫療章樺:用AI撬開千億腫瘤放療市場,打開分級診療新思路

當我們有了人工智能(AI)技術,就能憑空‘變’出來100個協和醫院的專家,讓基層的患者也能享受到專家的服務。”連心醫療CEO兼創始人章樺博士這樣對鎂客網感慨道。

可見,在醫療這個剛需行業里,基層優質醫療資源稀缺的問題始終存在,現實中又難以根治。但近些年AI的火熱給醫療行業帶來了無限遐想,也為基層就診提供新的思路。

就以上話題,鎂客網有幸與連心醫療CEO章樺博士進行一次對話,聽他講述連心醫療在“AI放療領域”的突破成果,以及他對AI醫療的見解。

當AI遇上放療

“中國有75%的腫瘤患者位于基層,他們面臨看病難,看病貴等等一系列問題。”

正如開頭所說,中國的醫療行業一直都存在著基層資源短缺的問題。如果聚焦在各類腫瘤病癥上,缺乏有效治療手段的基層醫院更是“愛莫能助”。

換作患者的視角來看,他們更愿意相信來自大醫院的專家的診斷。

“這當中就產生了患者對優質醫療的需求,”章樺說道,”目前絕大多數腫瘤患者都屬于異地就醫,這就導致一些患者將寶貴的治療時間浪費在等待診斷、交通往返等等環節。同時,治療腫瘤本身也需要一大筆費用。這當中不僅有治療需要的大筆開銷,異地就醫也無形中消耗著交通費、陪護費等額外費用。”

如何讓縣城的基層醫院也能參與到腫瘤患者的治療流程?

通過AI技術,我們便能讓專家省出時間參與診斷,這樣就實現了基層醫院執行分級診療的效果。”章樺給出他的想法。

在連心醫療的體系下,AI技術被用來實現放療技術的標準化。更準確地來講,是為腫瘤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放療技術服務,減少人為帶來的偏差,提高放療計劃的效率。

在傳統的放療計劃制定流程中,人的經驗判斷基本占到了100%。這中間需要醫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權衡,例如在確定重要臟器的位置后,如何去選擇放療射線的照射區域、照射強度、照射時間,甚至還有照射角度,既要破壞癌細胞,又要減少對身體其他器官的損害。

連心醫療章樺:用AI撬開千億腫瘤放療市場,打開分級診療新思路

現實情況中,由于醫生對射線的物理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往往還需要物理師的輔助。“在兩人花費7-8個小時的工作后,才能完成一位病例的放療計劃,但有了AI技術,我們只需20分鐘就能把方案制定出來,并且治療效果遠比靠人經驗制定的方案有效的多。”章樺說道。

連心醫療將這套智能計劃系統被命名為“AiPlan”。據介紹,通過核心劑量引擎與AI技術,該系統可實現在20分鐘內自動生成一套完整的放療計劃,相比于傳統人工進行計劃制定,時間上大幅縮短。

目前,該系統已經在北京、武漢、成都等城市的多家醫院得到了應用。

讓專家“走”進基層醫院

放療計劃的制定只是屬于腫瘤治療的環節之一,想要真正將專家從繁重的工作任務中“解放出來”,則需要在每個環節都能提高工作效率。這當中不僅包括放療,同時還包含治療后的實時反饋,以及下次治療之間的治療跟蹤。

章樺告訴鎂客網,一般一名腫瘤患者的治療療程大概在5-7周時間左右,這中間就涉及到患者的管理。

對此,連心醫療又布局了另外兩條產品線,一個是患者管理系統,而另一個是輔助醫生進行線上就診的云平臺。

其中,前者(患者管理系統)主要用于貫穿腫瘤放療科整體工作流程,實現了角色信息實時交換,醫患信息實時交互,搭建了從醫院到醫生、患者、設備的統一信息化云平臺。

連心醫療章樺:用AI撬開千億腫瘤放療市場,打開分級診療新思路

圖 | RAIC銳克OIS腫瘤信息系統

而后者(線上就診云平臺)則是聯合腫瘤??漆t聯體、第三方放療中心、腫瘤醫院、綜合醫院放療科室,提高基層醫療單位對腫瘤疾病的診療水平,優化配置醫療資源,方便患者就醫。

前文提到,位于省會三甲醫院的專家需要面診眾多來自基層的患者。這些患者大多被基層醫院診斷出來,但受制于醫療資源的不足以及對基層醫院的不信任,基本放棄了在基層醫院治療,因此導致整個腫瘤治療市場存在了巨大的脫節——本該承擔起基礎治療的基層醫院,卻被無形中“忽略”。

當我們站在基層醫院的角度來看,也會發現他們很難承擔起高額的設備購置費,也無法培養腫瘤治療的專業人才。

章樺告訴鎂客網,目前有將近76%的放療設備位于一二線城市,這也逼迫大量患者選擇了異地就醫。

不過,當三甲醫院提高了效率以后,專家便可以抽出時間與基層醫院的醫生進行協作,通過連心醫療的云平臺進行線上會診,患者無需遠赴省會城市即能得到專家的“權威性治療方案”。

連心醫療章樺:用AI撬開千億腫瘤放療市場,打開分級診療新思路

圖 | 輔助醫生進行線上就診的云平臺

將患者留在當地進行基礎性的治療后,不僅降低了患者的開支,同時也緩解了三甲醫院的壓力,基層醫院也承擔了“分級診療”的職責,不可謂為“三贏”的結果。

“本質上我們還是希望AI可以解決專家的產能問題。讓他們抽出更多的時間來指導基層,讓分級診療實現真正的落地。”章樺總結道。

技術,最終要落實到實際場景

在整個對話中,章樺并沒有過多對自家AI技術進行“炫技”,而是更多在展示AI技術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

但事實上連心醫療的AI技術絲毫不“低調”,不僅幫助公司斬獲多個獎項,還實實在在地將旗下的AI產品落地到全國近80家醫院,每周服務超過10000人次,這對于一家從事AI醫療的企業來說,無疑是相當不錯的商業化成果。

回顧連心醫療的創業經歷時,章樺告訴鎂客網,在碩士畢業后,他便遠赴荷蘭阿姆斯特丹攻讀放射腫瘤科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醫學影像和AI在腫瘤放療領域的應用。也正是這段求學經歷,讓章樺萌發了將技術轉化為社會價值以及商業價值的想法——擺在章樺面前的,是一個千億級的腫瘤治療市場,尤其在中國,手術與化療是治療腫瘤的主要手段,而放射治療剛引進30多年,采用率不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

連心醫療章樺:用AI撬開千億腫瘤放療市場,打開分級診療新思路

圖 | 章樺博士與連心醫療

也恰在彼時,正值國內互聯網醫療的春風興起,同時“AI+醫療”的概念得到了資本的青睞,章樺投身創業自然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當時的情況下,組建團隊相對來說容易,募集資金容易,有了這兩個要素之后,我們很快就把產品做了出來。”章樺說道。

但事實證明,醫療的生意并不好做,彼時大量AI醫療企業難以將產品商業化,最終被行業洗牌。連心醫療也曾在2019年面臨商業化的挑戰,但最終還是成功在行業扎根。

在問及連心醫療如何突破商業化的“困境”時,章樺告訴鎂客網:“醫院作為付費方,在采購產品后通常會有配套的收費項目,而想要收費就必須擁有醫療器械證”,“但AI作為一種技術,或許可以幫助科研上的問題,但很難去找到對應的收費項目。”

為了解決商業化的難題,連心醫療旗下的“智能勾畫系統”成功申請了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最終幫助連心醫療打通了商業閉環。

“連心醫療實際上在做的,是將AI這樣的一個技術,變成面向患者的無形服務。”章樺說道。

下一步,打造“中國標準”

之所以章樺選擇了難度更大、門檻更高的“AI+治療”賽道,來自于核心團隊強大的技術能力和先發優勢。連心醫療早早就該領域豎立了技術壁壘,也避免了低水平競爭,被行業洗牌的風險。“下一步,我們也是希望實現放療AI技術的標準化。”這是章樺在2019年時立下的“小目標”,同時也是整個連心醫療的宏圖愿景。

章樺告訴鎂客網,目前國內的放療市場依然由國外標準所主導。這不單單是放射治療所使用的技術,還有技術背后涉及到的軟件生態、硬件設備,都由國外公司或醫院的專家來把控標準。這就導致國內90%的市場都由國外廠商壟斷。

“但AI的出現改變了過去由人進行決策的格局,并會導致臨床流程改變,相對應的軟件系統和硬件設備也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章樺說道。

目前,國內AI產業正迎來快速發展,作為從業者,連心醫療也有機會抓住當下醫療格局改變的契機,制定一套符合智能產品的標準。“當有了新標準后,國產公司在競爭時就會有更多的優勢。”

現在整個人工智能醫療行業來到了下半場,不光是比拼核心技術,更要比拼的商業化能力。要想創新的技術給廣大人群帶來健康,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大力支持新增人工智能醫療收費項目,普及醫保覆蓋范圍,造福廣大人民群眾。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