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計劃自研動力電池;馬斯克身價再次跌破2000億美元

jh 3年前 (2022-05-25)

此前蔚來汽車發布了首款150kWh半固態電池。

1、蔚來計劃自研動力電池:斥資2.2億建研發中心

上海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平臺顯示,蔚來汽車計劃在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新建研發項目,包括從事鋰離子電芯和電池包研發的31個研發實驗室,以及1條鋰離子電芯試制線和1條電池包pack線。

此前蔚來汽車發布了首款150kWh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可達360Wh/kg,首搭車型ET7,CLTC標準下續航超1000公里。而蔚來汽車此次在上海成立鋰電池實驗室及電芯試制線項目,或許將為下一代擁有亮眼參數的電池做準備,同時也將為后續動力電池的規?;a做準備。

2、三星集團斥資3600億美元,五年內加大對芯片和生物技術領域投資

近日,三星集團發表聲明表示,計劃在截至2026年的五年內,將支出增加30%以上,達到450萬億韓元(約合3600億美元),以支持從芯片到生物制藥等領域的業務。

根據聲明,旗下子公司包括三星電子和三星生物制劑的三星集團承諾,到2026年,將創造8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大部分面向半導體和生物制藥行業。

3、特斯拉股價持續大跌,馬斯克身價再次跌破2000億美元

當地時間周二,特斯拉股價下跌6.93%,收于628.16美元。馬斯克的凈資產當天縮水了5.4%,至1927億美元,創去年8月26日以來最低。

盡管如此,馬斯克仍然在全球富豪榜上高居首位,因為其他科技富豪最近的日子也不好過。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佐斯的身價降至1278億美元,仍居第二。50歲的馬斯克上一次身價跌破2000億美元關口是在今年3月。但當時市場迅速反彈,他的凈資產在4月4日迅速回歸2880億美元。

4、蘋果WWDC22全球開發者大會將于6月6日開幕

周二晚間,蘋果公布了WWDC22年度全球開發者大會日程,包括主題演講和Platforms State of the Union,今年的WWDC大會將于美國當地時間6月6日,北京時間6月7日凌晨1點正式開幕,蘋果公司邀請一小部分開發者到起總部Apple Park園區觀看主題演講。

蘋果公司表示,這將是一整天的體驗活動,開發者也將受邀參觀蘋果公司新建的開發者中心。后者是在Apple Park建立一個專門的開發者中心。

5、榮耀70 Pro官圖曝光:四曲面屏幕+居中單孔前攝

近日,知名數碼博主@數碼閑聊站曝光了榮耀70 Pro的官方渲染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榮耀70 Pro將會沿用前代的四曲面屏幕,并有著極高的屏占比。

根據已知消息,榮耀70 Pro將在影像方面有著重大突破,全球首發索尼IMX800傳感器,有著1/1.49英寸的大底以及最高5400萬的最高輸出像素。另外,榮耀70 Pro將會搭載聯發科天璣8000處理器。

6、郭明錤:AirPods Pro 2將于今年推出,但仍使用Lightning充電口

日前,據蘋果分析師郭明錤披露稱,AirPods Pro 2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進入量產,不過他也給那些希望蘋果能改變充電盒的人帶來了壞消息。在預期的功能和變化方面,郭明錤預測AirPods Pro 2充電盒仍將采用Lightning端口進行充電,這使得那些今年能用上USB-C充電口的用戶的希望破滅。

郭明錤指出,蘋果決定將AirPods Pro 2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可以歸因于該產品供應鏈相對不復雜且越南的生產環境更好。目前,AirPods Pro在中國和越南都有生產和組裝線,但郭明錤似乎認為,今年的AirPods Pro 2將繼續以更高的速度轉移到越南。不過預計在“新產品介紹”階段,蘋果仍將在中國測試和完善AirPods Pro 2生產。

7、寧德時代首席制造官:最遲到2035年將不會再有燃油車銷售

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寧德時代首席制造官倪軍表示,從全球各主要國家及政府頒發的新能源汽車規劃來看,到2030年,最遲到2035年,市場上不會再有燃油車銷售。“這個趨勢已經發生了。”

提及,根據中國市場今年一季度銷量來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達到20%。今年1月到4月,中國整體汽車銷量同比雖有所下降,但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增加了一倍有余。

8、Redmi Note系列全球累積銷量突破2.8億臺

在Redmi Note11T發布會上,小米集團合伙人,中國區、國際部總裁,Redmi品牌總經理盧偉冰表示,截至目前,Redmi Note系列全球累計銷量已經突破2.8億臺。

盧偉冰表示:“如果K系列是旗艦機的焊門員,那么Note系列就是要做中端機的推動者,不斷推高這個天花板的高度,從而帶動整個行業前進。”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