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利潤下降,動力電池“新勢力”來勢洶洶

jh 3年前 (2022-05-25)

在二線電池廠瘋狂擴產背后,也不能忽視技術上的投入。

就在昨日,有報道稱,蔚來汽車計劃在上海市安亭鎮新建研發項目,包括從事鋰離子電芯和電池包研發的31個研發實驗室,以及1條鋰離子電芯試制線和1條電池包pack產線。

無獨有偶,在今年3月,廣汽埃安宣布自研的動力電池試制線打樁開建,此后將逐步擴大自產電池的比例。

“寧王”利潤下降,動力電池“新勢力”來勢洶洶

自從經歷了2021年的“電池荒”后,肉眼可見的,越來越多的車企們逐漸開始“逃離”行業巨頭寧德時代,一大批二線電池廠趁機起勢,還有部分車企甚至直接自產電池。

它們就如同新能源汽車里的“新勢力”一般,期待在與寧德時代的追逐戰中搶下屬于自己的“話語權”。

寧王開拓新戰線,二線廠趁機上位

過去5個月,寧德時代的股價下跌了近4成,市值也隨之蒸發超過6000億元,股市上的“頹勢”不免讓人看衰這家行業巨頭。而隨著2022年Q1財報的發布,凈利潤的大跌更是讓看客們覺得這家巨頭開始走下坡路,對此寧德時代回應稱是受到原材料的影響。

“寧王”利潤下降,動力電池“新勢力”來勢洶洶

事實上,原料上漲導致的“增收不增利”現象在電池廠之間普遍存在,對此寧德時代選擇了通過拓展業務來緩解電池漲價帶來的壓力,而二三線電池廠只能“迎難而上”。

也恰恰是因為寧德時代無法滿足車企們的龐大需求,這些二三線電池廠“因禍得福”,開始與主機廠們緊密聯系起來。

我們先回顧這家動力電池的成長史:首先得益于政策的保護,其次寧德時代在電芯生產、電池制造等各個環節的研發投入一直領先行業,最后是搶先與車企們綁定,實現了初步“壟斷”。反觀二線電池廠,無論在規模上還是電池產品上都無法與寧德時代抗衡。

“寧王”利潤下降,動力電池“新勢力”來勢洶洶

要知道,動力電池是個高技術壁壘的行業,涉及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多個方面,一款電池如果想兼具“安全”與“高續航”,那么就需要領先的技術和長期技術沉淀。寧德時代的成功在于其研發投入金額遠高于二線企業,且持續增加。在2019年時,寧德時代的研發支出已經接近30億,遠超其他企業之和。

“寧王”利潤下降,動力電池“新勢力”來勢洶洶

以此前為威馬供應電池的中興高能為例,其供應的電池曾在2020年發生多場自燃事件,不僅讓威馬陷入了口碑危機,同時也讓中興高能元氣大傷,消失在眾多電池廠的名單中。而同年,比亞迪發布“刀片電池”,這種號稱“不著火”的電池迅速占領了各大新聞頭條,隨后比亞迪的市場占比也呈一路上升,并帶領磷酸鐵鋰電池完成了對三元鋰電池份額上的反超。

兩個正反例子證明,技術在電池行業的重要性。

除了技術以外,二線電池廠還普遍存在缺錢的現象,沒有穩定的現金流,二線電池廠難以在技術上有大額投入,最終導致資本市場對二線電池廠的持續看衰,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然而從2021年開始,我們明顯注意到電池技術的優化,自燃現象已經鮮有發生,這時候二線電池廠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首先是車企可以有更大的議價權,其次在供貨上更有保證。反過來二線電池廠也開始從主機廠手里拿下了訂單,既可以提升產品質量,又能進一步降低成本。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如今有越來越多主機廠開始有意扶持二線電池廠的成長,其中一類包括國軒高科、孚能科技等企業,它們由車企直接入股,第二類包括欣旺達等企業,它們得到新勢力等車企的注資,第三類則是蜂巢能源、弗迪電池等企業,它們屬于車企自研自產。

“寧王”利潤下降,動力電池“新勢力”來勢洶洶

在車企們的幫助下,二線電池廠解決了技術與資金鏈的雙重問題,有實力進行擴產,它們也慢慢進入了車企們的“二供”、“三供”,成為寧德時代的補充。

歐洲新勢力崛起

除了國內以外,國外的電池格局也逐漸發生改變。

據報道,近日,有“歐洲寧德時代”之稱的瑞典電池制造商Northvolt已開始出貨,成為第一家向汽車廠商提供動力電池的歐洲企業。

該公司表示,已從寶馬、大眾、Fluence、斯堪尼亞、沃爾沃、極星等車企處獲得超過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45億元)訂單,并將在今年余下時間擴產。此前,這家初創企業因與大眾集團的合作而聲名鵲起,而如今,這家企業的目標就是打破亞洲企業的壟斷。

“寧王”利潤下降,動力電池“新勢力”來勢洶洶

與國內相比,歐洲缺乏鋰電產業鏈的基礎,整個歐洲大陸近乎荒漠,因此寧德時代、LG、SK等企業在歐洲市場時幾乎沒有受到歐洲本土電池廠商的競爭,迅速占領了歐洲市場。據市場研究機構SNE Research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前10的企業均為亞洲企業,且總體市場占有率在90%以上。

但和國內二線電池廠不同,歐洲電池廠并不缺乏資金,而是缺乏原材料的掌控力,對于動力電池來說,鋰、鎳、鈷、稀土等原材料至關重要,其中單稀土這一項,中國對歐盟的供應率在98%左右。隨著歐洲車企開始發力電動化,這些企業也愈發感受到動力電池帶來的影響,因此歐洲各界也開始致力于培養本土電池巨頭,以保障電池供應,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寧王”利潤下降,動力電池“新勢力”來勢洶洶

首先,歐盟成立了由本土企業組成的歐洲電池聯盟,其次由各國政府牽頭建立電池工廠,緊接著加大對整個動力電池供應鏈的布局,從上游礦物開采,到電池設計和生產,再到電池回收和處理等,涉及整車廠、電池廠以及化工企業。

除了完善供應鏈以外,歐洲電池廠還在電池技術上做文章,降低動力電池中鈷、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含量。以寶馬集團第五代eDrive電力驅動系統為例,其中鈷含量降低到不足10%,并且不含稀土含量。

在一系列措施下,歐洲的初創電池廠快速成長,對于亞洲電池廠們而言無疑是不可忽視的新力量。

二線電池廠機會真的來了嗎?

在拿到主機廠的電池訂單后,電池廠們無一例外開始了瘋狂的擴產。

過去一年里,中航鋰電除了對江蘇常州、廈門兩大基地進行擴產之外,還接連宣布成都、武漢、合肥三個新基地的建設計劃;蜂巢能源新增了四川遂寧、浙江湖州、馬鞍山、溧水、成都等地多個動力電池項目;贛鋒鋰電擬投資84億元,在江西新余和重慶兩江新區兩地建設年產15GWh新型鋰電池項目;國軒高科則將產能目標上調整為300GWh。另外,當下頗受市場關注的 “行業黑馬”欣旺達也計劃投入80億元,建設2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生產基地。

國外電池廠更是占盡了當地政策與地理的優勢,希望通過產能來吸引國際巨頭車企的目光。

但瘋狂擴張真的能換來市占率嗎?

回顧寧德時代Q1財報,我們還能看到另一個信息,2021年寧德時代的全球市場份額為32.6%,今年一季度這一數字攀升至35%,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了。一季度其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全球裝車量增速(137.7%)也高于國內裝車量平均增速(120.7%)。

“寧王”利潤下降,動力電池“新勢力”來勢洶洶

在上游原材料的緊張局勢下,當前多家企業開始了IPO計劃,但在如今市場環境下,國內的二三線動力電池廠依然面臨著資金壓力,這樣一來,可投入的研發資源、新產能布局的速度都會受到掣肘。

作為對比,寧德時代雖然利潤出現下滑,但無論是研發投入、產能擴張還是上游原材料的布局都并未受到影響,甚至開始多條戰線,彌補電池領域的缺失。

另外,市場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多的產能?當下,不僅寧德時代在保持發力,LG、三星以及SKI等日韓一線電池廠同樣同步擴產。二線廠商雖然充滿了機會,但還是需要考慮未來的行業發展。

等到市場產能真正飽和之后,二線廠商的產品還能否與一線大廠比拼?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