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1天凈賺1個億,車企們看完都沉默了……
正如其財報中所寫到的:“電動汽車的可行性和盈利性都不應該再受到懷疑”。
美東時間1月26日,特斯拉如期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數據。
在疫情依舊肆虐全球、芯片依然短缺、原材料價格也開始飆升的背景下,特斯拉的賺錢能力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用一句話概括全年成績:賺瘋了。
年交付接近百萬量,特斯拉賣瘋了
作為一家車企,特斯拉首先在造車和賣車的“本職工作”上突破自我,全年產量與交付量均突破新高。
數據顯示,特斯拉2021年全年總交付量為936222輛,已經超過股東大會上提出的全年90萬輛的交付目標。與之對應的,特斯拉在2020財年總交付量約為49萬輛。一年時間過去,特斯拉在交付量上完成了翻倍。
具體到車型上,主力車型Model 3/Y全年共交付911242輛,從2021年第一季度開始交付的國產Model 3/Y極大帶動了特斯拉全年銷量,在中國及歐洲市場表現搶眼。而Model S/X共交付24980輛,與往年相比增幅不大。
但產銷量的增長只是反映了當下火熱的電動車市場現狀,特斯拉的“恐怖之處”則體現在近似快消品的市場平均庫存周期上。
財報顯示,2021年特斯拉全球市場平均庫存周期僅為4天,去年同期為11天。這意味著,一輛車從出廠到交付,平均僅需4天時間,超過這個時間只能重新匹配。
這樣的周轉速度甚至比一些快消品還要快。作為對比,蔚來等新勢力車企在去年平均庫存周期約為20天,大部分傳統車企均超過1個月。
更“恐怖”的是:特斯拉全年總產量930422輛,比全年交付量還低,幾乎是邊生產邊銷售,很少有庫存的現象存在。
如此短的存貨周轉速度不僅反映出特斯拉出色的銷售狀況,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特斯拉良好的營運現金流和利潤。
毛利率超30%,車企們看完都沉默了
隨著產能和銷量的穩定爬坡,特斯拉在營收上也來到一個新高度。
財報顯示,特斯拉在2021年實現營收538.2億美元,同比增長71%;凈利潤56.44億美元,其中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5.19億,同比增長665%,換算成人民幣約合347.6億元,四舍五入1天凈賺1億!
具體到業務上,整車銷售收入占據全年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碳積分收入則逐漸下降。以2021年Q4為例,整車銷售收入為153.4億美元,占比86.6%,碳積分收入下降則至3.14億美元。進入2021年,特斯拉成功擺脫了“賣炭翁”的標簽。
除了特斯拉主營業務收入顯著改善以外,特斯拉降本增效的策略繼續發揮著效果,整體毛利率25.3%,單車毛利率達到了驚人的29.3%。
這個數據是“很恐怖”的:
2021年,汽車圈最會賺錢的豐田汽車業務毛利率平均為19%,銷量最高的大眾集團平均毛利率為17.5%。而類似法拉利和保時捷這樣的豪華車企基本為20%左右。國內造車新勢力三強中,理想與蔚來平均為18%,小鵬受售價影響,毛利率平均為10%左右。
這么一圈對比下來,大家就知道特斯拉超過30%的毛利率有多么恐怖,尤其是在缺芯等供應鏈危機和不斷降價的背景下,特斯拉依然能保持如此出色的毛利率更加難得可貴。
此外在其他一些關鍵數據上,特斯拉也交出了超出預期的成績單。
在過去的兩年里,特斯拉的每一份財報幾乎都是對電動車批評者與做空者的打臉,正如其財報中所寫到的——“電動汽車的可行性和盈利性都不應該再受到懷疑”。
特斯拉不造新車,專注軟件
之后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我們的老熟人馬斯克又給股東們帶來了更多關于特斯拉的消息,包括工廠及產能、超充與能源業務等等。
而對于消費者們來說,接下來的消息可能就讓人顯得失望:盡管特斯拉在近期通過多種方式不斷釋放著有關新產品的進展,但馬斯克表示不會再造新車,而是將重心放在保證產能與軟件領域。
面對Model 3/Y與日俱增的市場需求量、一再延期交付的120萬皮卡訂單,很難有余力計劃新產品......
目前來看,限制著特斯拉的還是產能問題。
這里有個小插曲:馬斯克曾警告稱,供應鏈問題將持續至2022年,受此影響,在隨后的盤后交易中,特斯拉股價曾一度下挫超2%。
但他的擔憂并不是沒有道理。
當前,特斯拉已經投產的工廠依舊只有加州工廠和上海工廠,柏林工廠原計劃于2021年7月投產,但因環保問題受到當地監管,投產時間被迫延遲。
而已經投產的加州弗里蒙特工廠雖在2021年實現了平均每周生產8550輛汽車的成績,超過豐田肯塔基州工廠,成為目前北美產能最強的工廠;同時,上海超級工廠成長為Q4出口的主力產能。
但兩家工廠相加年產約105萬輛的能力,也僅僅是能滿足今年交付需求而已。如果想在2022年繼續有所突破,那么新工廠的正常運行尤為關鍵。
好消息是,除了柏林工廠以外,特斯拉位于德克薩斯州的超級工廠也投產在即。在四座工廠的合力作用下,2022年特斯拉的產能與交付量或將迎來一個大幅度的提升。另外,馬斯克在電話會議上還表示,特斯拉正在尋找新的工廠位置。
除了保證車輛生產以外,特斯拉在供應鏈和軟件層面也動作不斷,具體表現在超充站的部署、FSD自動駕駛系統的更新以及4860電池的投產等。
而作為代價,特斯拉的確很難抽出時間再去研發新車型。
總的來說,在電動車長期利好的背景下,特斯拉的危機意識讓其選擇了“求穩”。
對于其他電動車玩家來說,想追趕這個王者,難度更大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