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浪潮洶涌來襲,文化應當如何與科技碰撞“美妙化學反應”?
在本屆融交會上,觀眾們將再次感受到科技與文化融合帶來的魅力。
沉浸式、虛擬現實……當這些充滿“科幻感”的詞匯遇上傳統文化,會擦出怎么樣的火花呢?
在10月21日-23日舉辦的“2021年中國(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覽交易會”(以下簡稱“融交會”)上,匯集了全國600余家參展商。他們從自身技術出發,通過產品及應用場景,展示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新成果。
除了展區以外,本次融交會上還有同期舉辦的多場論壇,其中“2021第四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及“第三屆中國沉浸產業發展論壇”作為兩場重要的研討平臺,從多個角度對當前文化數字化進程進行了探究,吸引眾多業界大咖和觀眾的關注。
各界大咖云集論壇,暢談文化科技融合新發展
作為歷屆融交會的“明星節目”,第四屆文化和科技融合熱點和趨勢論壇依舊邀請了文化界、科技界以及產業界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高管,他們通過自身經歷分享了關于文化科技融合的經驗。
在名為《下好文化數字化這盤大棋》的主題演講中,中宣部文改辦主任高書生先生站在頂層設計師的角度,一語道出了目前文化數字化戰略的發展方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兩個方面一直處于割裂發展的階段,現在要談發展,文化數字化發展,兩者是要密切接軌的,而且是要聯動。”
他表示,想要推動文化數字化戰略實施,首先升級改造一張文化專網,接著在此基礎上搭建一個“數據超市”,同時鼓勵各類各級文化機構積極地把文化數據拿出來,進行加工處理形成了文化數字內容,最后形成產業之后要發動起各方力量驅動。經過這五方面的推動,才能真正推動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能夠全面的實施。
圖 | 中宣部文改辦主任 高書
第二位上臺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費俊先生一直深耕于文化領域,同時他也積極通過數字化來創立起大眾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性。
在名為《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演繹》的演講中,費俊先生通過大量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的一些案例,與到場觀眾一同探討內容體驗和產品,并且闡明自身基于數字化演繹的設計理念。這其中包括京劇、雕塑、壁畫、民國音樂等多種傳統文化形式,最終都通過VR、數字顯示、機器人甚至是聲波識別等新技術呈現在世人面前。
圖 |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 費俊
如果說費俊先生作為文化受益于科技的案例,那么千方科技就代表了科技賦予文化活力的典型例子。
在千方科技副總裁韓婧女士名為《科技賦能,交旅融合》的主題演講里,她從科技的角度表明了交旅融合需要智能化,數字網絡化的強力支撐。正是千方科技在交通的領域以來的長期布局,最終在交旅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并為交通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長久的支持。
圖 | 千方科技副總裁 韓婧
科技企業除了會在軟件端給予了技術支持以外,在硬件端同樣促進文化科技融合。
京東方科技集團執行副總裁姚項軍先生在名為《攜手共建百萬數字文化體驗場景》的主題演講中,新穎地談到了“屏幕+文化”的理念。
為了更好地將文化內容傳遞到不同的場所、不同人的眼睛里,京東方集團成立了京東方藝云,提供類紙護眼屏產品。另外,為了推廣其他產品,京東方藝云還在文旅部相關部委的指導下制定了國際標準。
圖 | 京東方科技集團執行副總裁 姚項軍
2021年作為十四五的開端之年,文化科技融合也將迎來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最后的圓桌環節里,六位受邀專家和主持人一起圍繞著文化數字化,共同探討文化數字化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哪里才是沉浸式體驗的終極狀態?
作為另一場“重頭戲”,自2018年首屆中國沉浸發展論壇舉辦以來,每一年的論壇都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在本屆沉浸式發展論壇上,主辦方再次邀請到了全球范圍內20余位行業引領者,共同為推動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的下一個黃金十年,貢獻海內外的智慧。
在南京市文化投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谷平的致敬之后,圍繞沉浸產業趨勢、沉浸式體驗結合IP開發、全真互聯網的未來、沉浸式文旅結合在地文化開發以及新媒體藝術活化中國文化五大話題,現場觀眾們一共深入了解了沉浸產業的緣起、當下和未來。
首先,在名為《沉浸式體驗設計行業未來已至的10大原因》主題演講里,Mycotoo合伙人兼首席研發官、執行創意總監Fri Forjindam用精簡干練的語言,為觀眾詳細講解了“沉浸式體驗設計行業未來已至”的十大原因,并且通過世界各地開創性的娛樂標桿案例讓觀眾們大開眼界。
圖 | Mycotoo合伙人兼首席研發官、執行創意總監Fri Forjindam
在介紹完場景設計的巨大潛力之后,騰訊多媒體實驗室產品副總監、專家級工程師葉聰從多媒體技術角度,探討了沉浸式的潛力和未來。
在他的主題演講中,他先是讓觀眾簡單了解一下全真互聯的概念,然后回顧一下沉浸式技術的演進歷史,接下來是標準制定,最后是技術應用的相關案例。
他表示,到2025年左右,沉浸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容量大概在1600億美金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同時,中國也是沉浸式VR領域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地方。也正是如此,我們國家在虛擬現實的標準上將優于全球水平。
圖 | 騰訊多媒體實驗室產品副總監、專家級工程師 葉聰
跳出數字,回到實景世界。浦口區文明辦副主任劉詠梅女士、珍珠泉度假區的王瀟部長以及浦口招商集團的余影分別帶來了各自的項目展示。
在介紹完項目成果之后,《南京喜事》總導演、萬娛引力創始人周簫上臺為觀眾帶來《從觸電到東部世界,從IP沉浸娛樂到文旅沉浸演藝》主題演講,他通過《南京喜事》這個“南京必看神劇”的IP,展示了如何實現獨特的沉浸式互動模式及全新的舞臺視覺技術,并從“視、聽、嗅、味、觸“全感官層面來演繹南京非遺、名流、民俗及風尚。
他表示,中國沉浸式發展的動力正是來自觀眾的親身體驗,并且相信只要在線下體驗過沉浸式作品的人都可能深深愛上這一文化傳承的新形式。
圖 |《南京喜事》總導演、萬娛引力創始人 周簫
最后,青鳥新媒體藝術總監、美國博物館協會繆斯獎詮釋互動金獎獲得者林俊廷老師上臺為觀眾帶來了《游于藝,沉于境-以新媒體藝術轉譯傳統文化內涵,形塑沉浸式體驗情境》的主題演講。
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產業的發展已經離不開新媒體技術的加持。技術與藝術的結合,為傳統文化的沉浸式創意表達、沉浸式環境的打造帶來了相當大的創新空間。林俊廷老師從自己的作品出發,讓觀眾知道新媒體技術的重要性,并且一直強調自我關照和社會認同也與文化息息相關。
圖 | 青鳥新媒體藝術總監林俊廷
與主論壇一樣,此次論壇同樣舉辦了圓桌對話。
主辦方邀請到多位行業資深嘉賓圍繞《“大授權”時代,如何引入主題IP,開發沉浸式體驗?》《沉浸式體驗如何激活文旅、夜游?》《技術融合:藝術×內容×科技,如何完美結合》等議題進行了三場關于沉浸文旅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高效交流。
文化科技名企齊聚融交會展區
除了兩場論壇以外,本次融交會的展區同樣精彩。
據悉,本次融交會以“新時代、新體系、新體驗”為主題,集中展示了全國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成果,在10月21日到23日這三天內,展會將舉辦多場各類活動,參展參會主體多達608家。
置身場館內,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文化與科技交融而帶來的魅力,例如剛走進大門就引入眼簾的虛擬人——Alice、鯨世科技“浮天若夢”沉浸式體驗、E.I.Art“異世之門”現場體驗、會展內氣勢磅礴的敦煌研究院展區……每家展商都用“科技感十足”的方式展示了自家發展成果。
除了展示行業性的發展成果、前沿科技以外,不少企業也帶來了體驗項目。
例如南京達斯琪首發“光場成像”技術,突破影像載體的限制;甄視科技帶來了的智能實時攝像設備,能夠識別被拍攝者的實時心情……這些項目讓觀眾通過沉浸式的體驗,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全新體驗。
當然展會里還包括了國家文化大數據區域中心成果展區、紅色基因庫試點成果展區以及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果展區。
所有的項目只有親身“沉浸式”嘗試過之后,才能體會到其中的魅力。
結語:文化與科技融合,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
一直以來,文化科技都是一個不斷融合、發展、演進的過程。
從最初的社會性文化事業,到如今相對體系化的文化產業,再到為了文化與經濟發展高度融合,這其中推動的內核就是科技。而科技也作為工具、作為載體,將文化的生產力釋放出來。
目前,文化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我國實現彎道超車新引擎之一,文化產業已經不單單是為了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更是從產業形態的角度推動著國家產業轉型。
同時,文化科技助力了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激活了旅游等相關產業,也涌現出短視頻、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等新模式,這一切無形之中傳播了中國文化,提升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在本屆融交會上,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產業和科技融合碰撞的新火花,而創新的呈現和表達方式,也讓文化的傳承如虎添翼。
可以預見,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這樣的新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將見證文化科技融合產業將繼續更新和升級。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