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里的在線教育
監管能抑制在線教育的野蠻生長,卻緩解不了家長的焦慮。
6月開端,新東方在線的股價依然沒能止住5月的頹勢,繼續下跌。
相較于去年同期最高值每股41.8港幣,如今快跌破到每股11港幣。
從資本市場上看,幾乎每一家已經上市的在線教育公司,都跟新東方在線一樣經歷了股價腰斬。
其中僅高途集團,近三個月就跌去了80%的市值。
誰能想到,去年剛被資本捧紅的在線教育,還沒達到突破口,就迎來了寒冬。
資本漩渦下的在線教育
就2020年來說,在線教育是成功的。
在疫情催化下,教育行業線上化率提升了10%,達到了25%;整體市場規模達2573億元,同比增速35.5%。這其中,幼兒及素質教育和K12學科培訓兩個細分市場的加速成長,成為在線教育快速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
中科院調查指出,2020年有兩億多中小學生使用網絡進行在線學習,在線教育幫助全國學生群體延續學習計劃,同時展示了該行業的巨大潛力。
報告顯示,在線教育主要消費群體是一二線城市的中產家庭,其中六成家庭表示每年愿意花費萬元以上用于孩子的在線教育,隨著互聯網的下沉,越來越多家庭開始接受在線教育這一學習模式。
面對如此大的蛋糕,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涉足其中,資本也主要將目光投入幼兒及素質教育和K12學科培訓這兩個細分市場。
據統計,單在幼兒賽道,2020年金額過億的融資就有17起,其中金額較大的如伴魚的1.2億美元C輪融資、豌豆思維1.8億美元C輪融資、編程貓2.5億人民幣C+輪融資、開課吧5.5億人民幣A輪融資等。
而在K12賽道,6家知名的頭部企業更是斬獲近120億美元的融資,這一數字超過了行業此前十年融資總和。
燒錢的背后,在線教育得以快速的擴張,一方面平臺規模不斷擴大,教師規模、課程種類都在短時間內完成布局,另一方面,頭部企業們靠著巨額的融資打“價格戰”,在微信朋友圈、抖音、電視廣告、地鐵站、公交站、樓宇電梯廣告……學齡孩子家長目光所及之處,在線教育的廣告一個也不放過。
這些低價的課程優惠力度也一個比一個勁爆,很難不吸引用戶的眼球。
在密集投放廣告之后,在線教育已成繼電商、游戲之后主流平臺的第三大廣告主。
有數據顯示,2020年前9個月,猿輔導、作業幫、學而思網校三家在廣告和銷售方面的投放總額約達55億元,是2019年同期的兩倍以上。
燒錢也難以生存
燒錢營銷大戰和野蠻無序的增長,最終導致該行業出現很多亂象。
有報道稱,多家在線教育機構在視頻廣告中使用同一位演員以“資深教師”身份出鏡,引發網絡熱議,事實上,在線教育行業的虛假宣傳已經廣受詬病,大多數投訴集中在師資虛假宣傳、課程內容不符、以及價格欺詐等方面。
同時,企業競爭加劇、行業內耗嚴重。
最直觀的表現則在資本市場,大部分上市教育企業都在一年內市值縮水。
從今年初頭部在線教育公司們公布的年報中我們可以發現,擴張背后,“虧損”卻成了主基調。
號稱“第一家在線K12盈利上市公司”的跟誰學在去年三季度交出了一份單季度巨額虧損9億的業績,相較去年同期凈利潤190萬元大幅轉虧,在升級高途集團之后,更是在數月內暴跌80%,集團品牌的升級并沒有帶來該有的成績。
好未來也交出了上市以來首個虧損的財報,2020財年凈虧損為1.1億美元,相比2019財年的凈利潤3.67億美元,由盈轉虧。
頭部企業都如此艱難,中小教育機構更是難以生存。據統計,2020全年注銷教育培訓企業多達13.6萬家,很多小機構受疫情和行業內部競爭影響,資金難以為繼,或是獲客困難。
當這些問題積攢到一定程度,必會集中爆發,這也是最近教育機構裁員的新聞屢見不鮮的原因。當企業經營陷入僵局時,員工首當其沖,裁員接踵而至。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在線教育的普通員工被大規模勸退,但高層人員的招聘依然沒有停止。由此可見,停止燒錢之后的在線教育企業,已經開始縮小規模,走精品化的道路。
監管,砸向在線教育的重錘
野蠻生長的背后,在線教育一直缺乏有效的監管。
今年年初,《中國紀檢監察報》發文批評,在線教育可能偏離教育規律,被資本逐步主導和影響:“一些線上培訓機構為了獲取客源,不把錢用在提高服務質量的刀刃上,而在各大媒體上鋪天蓋地做廣告,營造所有孩子都需要參加培訓的氛圍,加重家長的焦慮”。
在這之后,教培行業迎來了一場空前嚴格的監管整治。無論線上線下,從學齡前教育到面向中小學的學科培訓,都迎來一次規范整頓。
6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外表示,“檢查發現,15家校外培訓機構均存在虛假宣傳違法行為,13家校外培訓機構存在價格欺詐違法行為。市場監管部門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分別予以頂格罰款,共計365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這3650萬罰款并不是最新出來的,而是之前累積的罰款。
就在今年年初的兩會上,“治理課外輔導班亂象”也成熱議話題,多名代表委員建議“通過立法等手段規范并支持在線教育有序發展”。
聯系此前美聯國際教育集團和三大教育巨頭的暴跌,都緣于網上一度有傳言:北京市海淀區教委即將出臺“雙減”政策,校外培訓機構將面臨假期不得上課,學科類和素質類教育培訓機構不得上市,教育培訓機構不得做任何廣告。
盡管海淀區刪除了推文,但無風不起浪,“雙減”已經成明確方向。
在線教育被監管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轉型,當下的最好出路
教育,永遠是中國家長最關心的話題之一。正因如此,很多人對于打擊“野蠻發展”的在線教育平臺拍手叫好。
2020年初的疫情,成為在線教育企業不斷擴張發力的起點,人們看到了這個賽道巨大的潛力,也觸及了資本對于行業天花板的想象。
單就2020年來說,在線教育是成功的,這種教育模式觸及到所有的用戶,但繁榮的背后,是昂貴的客戶轉化率。
有媒體報道,某在線教育機構每個獲客成本高達8000-10000元,這種高昂成本一方面會轉嫁到家長與學生身上,2020年多家機構集體漲價;另一方面師資、課程、研發與服務等方面的預算被擠壓,導致行業出現惡性競爭。
最終,在疫情中獲得的這些用戶,在復課和恢復收費之后幾乎沒有留存。
也說明了現有模式下,行業已經陷入了“內卷”。
當前,很多在線教育機構已經開始停止了價格戰,有的選擇縮小規模專注單一賽道,有的選擇從教育硬件入門捆綁課程出售。
毋庸置疑,在線教育是一項好的商業模式,同時在線教育的需求一直存在。
除了幼兒教育和K12教育以外,職業培訓、大學生教育輔導、成人考試等方向的在線教育都在積極發展中,這些賽道受政策影響較小,也更適合線上教育的模式。
結語
伴隨著AI、智能硬件等新技術的支持,在線教育依然是黃金賽道,只要需求還在,在線教育機構就一直存在。
在《中國紀檢監察報》文中,業內人士表示:在線教育是一個慢行業,市場競爭是長跑而不是短跑比賽。以大規模虧損換市場是錯的,健康增長才是對的,盲目的擴張反倒會“兩敗俱傷”。
正如俞敏洪說的那樣:做教育不是撈一票就走人,而是真真實實地想改變中國教育的面貌。所以混亂過后,教育機構應該返璞歸真,回歸到以教學產品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正常軌道上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