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造車的秘密
恒大汽車,給投資人講了一個完美的故事。
在恒大集團2020年年度業績會上,恒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談及話題不斷的“恒馳汽車”時表示:今年年底將進行試生產,明年會大量交付。
這意味著,想坐上恒大造的車,我們還需要等大半年時間。
而距離恒大第一次宣布造車,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
這段時間里,阿里、華為、小米等新玩家相繼入局搶占賽道,吉利、長安、上汽等老玩家也開始著手發力。
但“一車未造”的恒大汽車似乎并沒有被這些來勢洶洶的對手“嚇退”,反而一躍成為港股第二大汽車公司。
恒大造車,造車領域的異類
隨便打開一個股票資訊App,恒大汽車都被劃歸到“醫療及醫學美容服務”板塊。
這也不難理解,恒大汽車的前身變是主營健康產品的恒大健康,并且實現了借殼上市。
直到現在,恒大汽車98.79%營收來自醫療美容及健康管理收入,只有1.21%營收來自新能源汽車。
從營收比例來看,恒大汽車怎么都不像一個造汽車的企業。
但另一方面,恒大在造車布局上一點不輸給傳統車企。
在宣布造車前夕,恒大健康先是以9.3億美元收購國能汽車新能源(NEVS)51%股權,從而獲得造車資質,隨后入手電池企業卡耐新能源,持股58%。
接著又花1.5億歐元入股著名跑車品牌柯尼塞格,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獲得柯尼塞格部分知識和工業產權。
在產業鏈方面,恒大還入股了泰特機電、廣匯集團等企業,成立了恒大智慧充電科技有限公司。
更令人驚嘆的是,恒大一口氣簽約了15位造型設計大師,這才有恒馳發布會上6款“外形奇特”的新車。
如果把造車勢力分成三類——傳統車企、新勢力、互聯網企業,恒大汽車似乎與哪個都不沾邊。
作為一名“門外漢”,恒大汽車既沒有選擇直接購買汽車生產線,也沒有選擇與傳統車企成立合資公司,而是在收購國能的造車資質后,直接上馬恒大汽車生產基地。
對于外界而言,恒大汽車就仿佛一個財大氣粗的“暴發戶”,和之前投資養老、布局足球一樣,剛入局就是高標準。
產業布局,從軟件開始
但與其他行業不同,造車就是一場高風險的價值投資,甚至會讓人覺得這些更像是一種“金融產品”。
從投資角度看,現在的恒大汽車就跟特斯拉一樣,只要股票一直保持高位,就有投資的價值?;蛟S這就成了恒大汽車市值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在恒大業績會上,投資人提到最多的便是希望恒大集團負債率下來,利潤上去。作為一項高風險高投入的項目,汽車產業自然會收投資人的青睞。
在恒大集團的戰略里,“新恒大”已經由單純的地產業務向“多元產業+數字科技”的轉型,這可以促進了降負債以及多元化布局方面的改變。
而這個戰略,也在造車這條線展現得淋漓盡致。
回到上周,“沉寂多時”的恒大汽車聯合騰訊、百度兩大互聯網巨頭,推出了自研的恒馳智能網聯系統。
眾所周知,在智能電動汽車的時代,車載網聯系統在汽車中的地位,相當于一臺手機的操作系統。沒有好的系統,光有硬件只是徒勞。
也正是在這場發布會之后,我們才真正了解到恒大汽車的第一步——先打造出一套完善的汽車軟件和服務生態。
從這一點來看,這與當下最熱的“小米造車”戰略十分相似:先從軟件入局,再將軟件與硬件結合,最終實現量產。
也正如恒大剛入局時的大手筆,此后恒大汽車持續完成在產業鏈上的布局,一系列的操作足以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根據恒大汽車最新的財務信息,恒大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累計總投入已經474億元,其中,在整車研發設計、動力電池、自動駕駛及智能網聯等領域的投入達到了249億元。
此外,恒大汽車還成立了全球研究總院、智能科學院等研發機構,建立了3500人以上規模的全球科研團隊,在人才和技術支持推動下,成功推出一整套完整的智能網聯系統。
恒大在產業鏈上的投入是其他車企一時無法想象的,這可以給恒大汽車“后期超車”的實力。
抓住風口,不代表一定成功
靠著“鈔能力”和“超前的理念”,恒大汽車就足以贏得資本的青睞。
但資本市場的認可,并不代表產品的成敗。
無論是此前抓住風口的樂視,還是某些“圈錢騙補貼”的造車新勢力們,真正要長久發展,還是需要產品的支持。
而這一點,即便是強大如恒大集團,也不能保證跨過每一個門檻。
此前,為了回籠資金,恒大148億元賣掉廣匯集團的股份。當初在收購廣匯集團時,恒大曾表示為了更好地促進企業未來的發展,外界普遍認為,那次收購可以幫助恒大在汽車銷售環節填補空缺,并能調動國內最大汽車經銷渠道。
但從近兩年的公開表態來看,恒大更看重的是廣匯集團旗下廣匯汽車的資質。
在失去廣匯集團后,恒大汽車在銷售模式上失去一個有力的助手,這也為之后恒大汽車量產的鋪貨打上了一個問號。
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已經在銷售模式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方式。
恒大汽車想要完成此前年銷量500萬輛的目標,真的很難。
結語
隔行如隔山,汽車不是把零部件拼拼湊湊就能完成。
恒大汽車仿佛是給投資人講了一個完美的故事,而目前恒大汽車也的確按著故事的藍圖一步一步向前走。
至于行業內的批評,多半在于恒大汽車的節奏實在過于太慢,其他車企也有充足的時間去應對。
至于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好是壞,還是需要等年底實車發布,我們才有機會一探究竟。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