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菲光被蘋果“踢出群聊”之后,國內供應鏈龍頭們該未雨綢繆了
作為中國光頭光電領域的龍頭廠商,歐菲光負責給蘋果提供攝像頭模組,但同時能替代它的公司也非常多。
“公司不會因蘋果業務停止而倒下,反而可以去掉包袱,輕裝上陣。”在歐菲光集團的核心干部大會上,創始人蔡榮軍對“蘋果剔除出供應鏈”一事做出了回應。
在失去了核心客戶之后,這個曾經市值高達630億元的供應鏈巨頭,如今僅剩下236億元,只能“斷臂重來”。
事實上不僅是歐菲光,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國內蘋果供應商們從去年開始就一直“跌跌不休”。
身處蘋果供應鏈的他們,既嘗著“糖”,也面臨著“苦”。
歐菲光的遭遇,早有預兆
正所謂沒有空穴來風的新聞,時間回到2020年7月21日,歐菲光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未經許可將不能從美國獲得技術和設備。
在這之后,有關歐菲光被踢出蘋果供應鏈的傳聞一直甚囂塵上,對于此類傳聞,歐菲光一直矢口否認。
但凡對供應鏈有所了解的人都會明白:能進入蘋果供應鏈,歐菲光必然能得到蘋果的技術支持,這也為蘋果“剔除”歐菲光埋下了伏筆。
在9月和12月,歐菲光兩度發布澄清公告辟謠“被踢出蘋果供應鏈”的傳聞。但與此同時,歐菲光卻賣著自家廠房。
首先歐菲光將非蘋果部分觸控顯示業務轉移到安徽精卓。
隨后又在今年初宣布將與蘋果相關的設備工廠資產出售給聞泰科技,包括“廣州得爾塔影像技術有限公司”、“江西慧光微電子有限公司”、“南昌歐菲顯示科技有限公司” 等子公司。這其中,廣州得爾塔影像技術有限公司的核心業務就是為蘋果提供攝像頭模組。
為什么突然要賣掉蘋果供應鏈的子公司呢?
對此,歐菲光的解釋是,本次交易主要剝離向境外大客戶供應的鏡頭模組業務,剝離之后公司攝像頭業務將聚焦鏡頭業務以及安卓系攝像頭模組業務,公司更加聚焦消費電子、車載等多領域的光學及微電子等核心業務,持續優化公司內部資源配置和業務結構,提升高附加值產品占比。
把這條新聞放到今天來看,這里說的境外大客戶,正是“蘋果”。
在長達9個月的時間里,歐菲光幾乎所有的決策和動作,都是在為拋離蘋果做準備,在整個鏈條傳導下去之后,從管理層、到大股東、最終才被股民知曉。
綜合當下國內蘋果供應鏈的現狀,41家A股蘋果產業鏈公司中有21家公司凈利潤實現增長,更有10家企業凈利潤增長預計超過100%。
但與業績的增長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些公司的股價卻不斷受挫。作為國內蘋果供應商的典型,歐菲光多次否認被踢出群聊,但股價還是反映出實際情況,這些公司離開蘋果供應鏈這個關系之后,曾經的高估值也將自由落體。
中國供應鏈的原生風險
能進入蘋果供應鏈,當然是天大的好事,但也意味著天大的風險。尤其是立訊精密、歌爾股份這一類的消費電子企業。
用一句話總結當下的中國供應鏈:“忙著享受蘋果帶來的福利,卻沒有憂患意識”。
作為中國供應鏈的典型,歐菲光加入蘋果供應鏈的時間更短,面對風險的意識更差。
首先,他們的客戶都是在行業內壟斷強勢的大品牌,這意味著他們需要經過殘酷的競爭才能被大客戶選擇。以手機供應鏈為例,目前全球的一線手機品牌,類似蘋果、華為一只手就能算清楚了,幾乎沒有別的選擇。而蘋果、華為卻有大把的供應商可以挑選,甚至可以設置賬期來拖欠貨款,所以對于消費電子供應商來說,他們的客戶太少,但競爭對手又太多。
消費電子供應商最大的風險在于容易大起大落,由于技術迭代太快,以至于很容易面臨著大客戶翻臉的風險,最終被大客戶拋棄。這類公司一旦被蘋果等大客戶踢出供應鏈,公司就會遇到生存危機。
對于消費電子供應商而言,除非有自己獨到的核心技術或者像三星、Intel這樣的自有產能優勢,很容易就在替換的潮流中被拋棄。
相比之下,工業電子供應商面向的客戶則非常多,各行各業都會采購,而相同產品競爭對手又相應沒那么多的企業,因此客戶能選擇的可替代性企業非常少。正因如此,他們很少會有被剔除供應鏈的擔憂。
以晶圓代工廠漲價為例,如果消費類芯片的下游是蘋果華為這樣的大客戶,漲價的話語權不是很大。
而換成工業類芯片供應商的話,話語權就比較大,因為客戶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替代品,一旦上游晶圓廠漲價,那么他們將比較傾向于將漲價傳導到下游客戶中。并且這些工業類芯片不太需要先進制程,且下游客戶對產品的驗證周期很長,某些產品生命周期可長達10年以上。
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中后期,公司依然能獲得獲得較高的利潤率,這就是產業不同帶來的利潤差距。
總結起來,消費電子供應商客戶少,淘汰快,風險高;而工業電子供應商客戶多,淘汰慢,風險??;同時消費產品起得快落得也快,工業電子產品雖然回報慢但周期持久。
可惜的是,目前我國蘋果供應鏈依然以消費電子供應商為主,像歐菲光這樣的企業很容易就被LG、夏普等企業替代。
綜上所述,中國制造還是需要增加關鍵性的核心技術來保證競爭力,否則在不可控因素的影像下,最終只會成為下一個“歐菲光”。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