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是一件頂天立地的事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和平
作為北大,作為科技創業者,就是要像王選那樣,做“頂天立地”的事,這樣才能在世界舞臺上說:“這些技術是中國發明的!”
程和平
細胞生物學家。
北京大學教授。在鈣信號和活性氧信號方面開展了長期、系統的研究。在鈣信號研究方面,發現并命名細胞鈣信號的基本單位——鈣火花,揭示鈣火花的產生與調控機理,深入研究了鈣火花在各種可興奮性及非興奮性細胞中的生物學功能。在細胞活性氧信號研究方面,利用自行設計的新型熒光蛋白超氧探針,建成了表達超氧探針的轉基因動物,并通過活體動物顯微成像技術,發現了單個線粒體的超氧爆發現象,命名為“超氧炫”。
201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作為北大,作為科技創業者,就是要像王選那樣,做“頂天立地”的事,這樣才能在世界舞臺上說:“這些技術是中國發明的!”、“我們的做法只是提供了一個探索,平臺和經驗都是為了能給年輕人探路。”程和平,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他辭去了在美國高級研究員的終身職位,回到了母校北京大學,從此深耕于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
我在中國做的科研并不比美國差
回國以后,埋頭科研和教學的程和平, 獲得過多項榮譽和稱號:中國高被引學者、國家千人計劃獲得者、長江學者、中科院院士等。而這些對于程和平來說,遠不如他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快速掃描式光片成像技術”、“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等技術更有獲得感。
“回國并不是理智的決定,而是出自內心情感的決定。”這是程和平回國后面對外界的不解和詢問最常用的回答。作為北大1980年代的第一批雙學士,程和平碩士畢業后先是留教北大無線電電子學系,隨后赴美留學。1993年,在馬里蘭大學攻讀博士期間,程和平發現了“鈣火花”,從此在生物學界一舉成名。由于卓越的學術造詣,程和平被授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高級研究員的終身職位,“有地位,住著很大的房子,年薪過百萬。”然而,當接到通知說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完備后,在使命感和報國情懷的召使下他毅然回國。
北大分子醫學所的工作卻并不如預想的那樣順利,在各項事業遭遇最嚴重困難時,程和平美國原上司在電子郵件里對他表示,只要他回去,就立即恢復他的終身職位。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程和平態度堅決地這樣回復:“我不能把船開到一半就扔下不管了。”
在老中青三代人團隊的共同努力下, 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逐漸成長為理念先進、具有強大優勢和潛力的轉化醫學平臺,研究所的學術論著和科研項目獲得了國際國內的認可。“我在中國做的科研并不比在美國差。”不久之后,程和平在郵件中告慰自己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的導師。
數學力學、生物學、無線電電子學多學科的交叉和貫通,奠定了程和平扎實的學術基礎。但程和平認為,科研成果不轉化成生產力,不服務社會,這是寶貴資源的極大浪費,特別在中國當下,尤其如此。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程和平帶領著多位具有生物醫學、電學、光學和通訊等學術背景的年輕專家學者團隊走向了充滿未知與艱辛的創業道路。
當許多人還在為在國外工作生活而絞盡腦汁時,程和平選擇歸國做科研;當許多人還在追逐名譽、財富、地位時,程和平又做出了創業的決定。“責任感!”這是程和平在解釋歸國原因和創業初衷時使用頻次最多的詞匯。程和平認為,院士走出實驗室面向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大環境,科研團隊以創業型公司的身份融入市場,其行為目的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高度一致。
生物醫學成像正經歷著向多模態、跨尺度發展的革命性變化,目前所用的無侵入式腦成像辦法時空分辨率很低,程和平研發團隊研發的“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 技術則填補了這個空白,團隊成員被邀請在意大利、美國、新加坡等多個行業大會上做報告,得到了包括2014 年諾獎得主在內的國內外同行認可。核心技術的不可替代性、自主研發的關鍵器件、高端的設備、具有國際性的競爭能力是程和平看好創業前景的自信。他們的高分辨率顯微鏡在體成像系統和儀器將被廣泛應用于生物醫學和生命科學,為臨床研究和監測提供更先進精準的設備。
我是個打引號的“創業者”
“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的提出,讓科研工作者再次堅定了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的信心,對程和平更是極大的鼓舞。“國家的這些政策導向,和我們2003年籌建北大分子醫學所的很多方案和理念都不謀而合。”程和平介紹說:““基礎—臨床—技術轉化一體化”,“從分子到人,從人到分子,正向反向一條龍”,“學科交叉、整合創新”,這些設計思想當初都被我們寫在建所文件中,將科研產業和國計民生捆綁在一起,這種觀念如今依然適用以及貫徹在我們的創業團隊基因中。”
談及團隊當前的研發領域和成果,程和平的定義是高端、原創、具有引領性和前瞻性,未來將會對科研,對醫學,對人類的生產生活都產生重大影響。程和平特別提到了原創性,他認為,作為創業團隊就是要依靠原創和核心技術來獲益,而不是繼承老舊和拷貝前人,“作為北大,作為我們的創業團隊,就是要像王選那樣,做“頂天立地”的事,這樣才能在世界的舞臺上說“這些技術是中國發明的!”
程和平認為目前國內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創新創業意識還不夠強,知識產權的專業化和技術專利的保護工作等還都需要國家政策和社會資源的輔助,科研層面從“想法”到“成果”還存在著斷鏈現象。在程和平團隊創業研發的過程中,獲得了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中科創星兩家資本的扶持,其中具有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背景的中科創星得到了程和平的充分認可。“‘科研院所+ 天使基金+孵化器+創業培訓’中科創星這種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務模式正是我們所渴望的。資本和科技的融合,民間資本和院所經驗的助力,不僅解決了‘口糧’ 問題和方向問題,而且撬動更多資源的注入,解除了團隊研發的后顧之憂。”程和平評價說:“這樣的合作,對整個社會都是有價值的。”
“但就現階段而已,我這個‘創業者’ 的身份一定是打引號的。” 程和平始終保持這樣的態度。程和平說他們的科研工作是基于國家基金委大儀器的項目有了成果、北大申請專利之后才得以延伸和開始的, 同時高??蒲惺业母黝愊冗M設備也給予了他們硬件上的支撐。而之所以選擇以小公司的形式,程和平開玩笑地說:“如果走大公司的模式,等各項手續審批下來,科學技術以及科研市場發展瞬息萬變,我們又得跟著別人跑了。”程和平的目標是:他們的科研成果要最終走向國際市場,具有國際影響力。“團隊中很多人都是成名多年的學者,財富和榮譽都有了,卻依然熱心于這樣的具有風險性的工作,是因為我們都堅持這一點認識:我們最終的研究成果是給北大的,也是服務于國家社會的,說白了也是為了給年輕人搭窩!”說這話的時候,程和平目光堅定。
“年輕人的創業激情,團隊的協作精神, 大家對于成功的渴望都令我感動。”程和平提到這樣的場景:在團隊開始研發新型光片顯微鏡時,毫無經驗和基礎,他們從產生想法到發表文章,所有人幾乎都是傾盡了全力。其中有個青年學者一連七天吃住都在實驗室,那種狀態令人振奮。相較于團隊的凝聚力和奉獻精神,程和平也非常注重團隊的自我提升。據程和平介紹,在一年半的時間里,他先后組織了全員100 多場學習活動,通過邀請業內的國際著名科學家、領域專家等為大家傳授最新的前沿動態。程和平還親自帶隊去美國多所高校交流,以此來培養團隊的全球競爭意識與視野。
“我只想專心做好這一件利國利民的事,并把這作為我們的理想和事業,把平臺和經驗留給后來者。”創業艱辛,程和平欣慰于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同時也得益于北大、北航、成電等高校每年給團隊輸送的優秀人才。程和平一貫支持團隊中的年輕人去繼續創業,帶著技術去創業, 他說:“我們首先認同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政策,然后埋頭苦練真本事,踏踏實實把眼前的事業做好了,經濟上的回報也就會自然顯現。”同時,程和平也希望自己的嘗試和探路,能讓更多的專家院士和有實力的科研單位大膽邁出這一步,走出圍墻和實驗室的藩籬,將科技成果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社會生產力。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高科技與產業化,作者蹤衛華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