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圈子”事件就是個套路,一切都是為了芝麻信用
支付寶的圈子說白了就是一種網紅經濟,而這背后還有一系列超乎尋常的套路。
11月27日,經過多家媒體的報道,全國上下都知道了在支付寶的“校園日記”和“白領日記”等圈子當中,出現大量大尺度照片。
支付寶隨后回應到,圈子功能尚處于灰度測試狀態,只是在社群上的一種嘗試。
直到央視對此進行報道,并痛批不要學習百度、要有底線意識之后,支付寶正式就“圈子”事件道歉:
“自己做錯的事,永遠不要怪別人!感恩所有刺耳戳心的聲音。愛之深責之切。”
“阿里巴巴珍貴的是改正錯誤的勇氣。支付寶,繼續努力。阿里人,學習反思和自查。”
態度之誠懇,扼殺之心切,猶如當年馬云揮淚斬“衛哲”一般,再次給公眾留下知錯就改的好印象,可以說是一次完美的公關。
只不過,這一切都是套路!
套路解析:一切都是為了芝麻信用
不知道各位看官是否還記得中秋節之前,阿里巴巴在內部搞了一個中秋搶月餅的活動,不過安全部門的4名員工卻寫了個腳本自動搶月餅,不動聲色地刷了124盒月餅。不過,這幾個年輕人在當天下午就被開除,要求立馬走人。處理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
而這次的“圈子”事件,從27日開始眾人皆知,到28日白天新華社報道《支付寶靠“大尺度”照片進軍社交,網友:營銷需要底線!》、晚上央視新聞在其微信公眾號點名批評“互聯網創新要有底線意識,別學百度”,最后30日支付寶正式道歉,總共歷時4天之久。與之前處理“月餅門”事件時快刀斬亂麻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回顧整個過程,其實不難發現其實就是一場對“芝麻信用”的營銷推廣。
在“校園日記”、“白領日記”之前,芝麻信用一直不溫不火,也很少有人關注。而為了推廣芝麻信用,支付寶也曾做過一些嘗試,但是效果都很一般。而通過圈子,強制要求只有芝麻信用750以上的女大學生和白領,才可以暢玩。如此一來,芝麻信用被設置為一種準入門檻,無數看熱鬧的群眾開始想方設法拉高自己的信用分。
再回頭看支付寶的反應速度,早在圈子一上線的時候,難道就沒有發現當中的貓膩嗎?肯定早就心知肚明,鎂客君甚至覺得早在圈子上線之前,相關的運營團隊就想到會出現這種情況。而支付寶知道央視和新華社等媒體批評之后再發表聲明道歉,說白了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當宣傳的效果和關注度達到一定效果的時候,支付寶也讓人們關注到芝麻信用的內涵和價值,也改變了一些人認為支付寶只能作為交易工具的印象。人們為了提升自己信用,以后就會更加注意和利用芝麻信用。
套路完美……
熱衷于社交,是因為社交對金融的影響超乎想象
在人們的潛意識里,阿里是做電商的,而騰訊是做社交的。直到2014年除夕夜,微信與春晚合作推出搖紅包活動之后,無數人驚呼微信一夜之間干了支付寶8年的活。阿里從此開始不斷為進軍社交而努力。
15年,阿里旗下支付寶成為進軍社交的入口。同年8月,支付寶9.9版本中加入朋友和口碑功能。而16年的除夕夜,支付寶更是砸下2.6億巨資與春晚合作,讓廣大網民體會了一把被“敬業福”支配的恐懼。只不過,這一切努力,都收效甚微,人們依舊把支付寶當做一個類似于“錢包”的工具使用。
支付寶是做支付起家,而支付則是金融的基礎。這一點,微信支付卻一點也不落后,市場份額甚至可以說將要迎頭趕上。尤其是在線下支付方面,一般能夠使用支付寶支付的地方,微信支付也同樣支持。而可以使用微信支付的地方,卻不一定可以使用支付寶支付。而且在一些小商販的攤位上,使用微信支付的人遠遠多于支付寶。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出于對社交的需求,都會安裝有微信,使用微信支付只是順手一點而已,而支付寶還需要單獨下載。此外,紅包功能的出現,讓人們在社交的同時,還可以實現人情、交易,遠比切換到支付寶要方便的多。
由此可見,社交之于金融的影響力,是難以想象的。
用戶想要的支付寶,只是一個用于支付的寶貝
就在螞蟻金服CEO彭蕾道歉之后,網友紛紛在支付寶官微下回復,當中的觀點總結起來基本如下:
支付寶就好好的做支付,不要捆綁社交;
如果阿里想做社交,還請拿出做支付寶的熱情,從0開始。
很顯然,用戶想要的支付寶,只是一個可以完成支付的工具就好,但是如此一來,支付寶很可能離“死亡”不遠了。阿里想要涉足社交的戰略思路是對的,只是具體該怎么做,怎么做好,還需要阿里的管理層多些思考,再下手。
鎂客君覺得憑借阿里集團的實力以及影響力,它們的社交產品還是值得期待的。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