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大示范區看國內無人駕駛:阻礙重重但難擋前進步伐
現階段還是采取設立無人駕駛示范區的形式,來進行測試和展示。
今年6月,由工信部批準的國內首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范區”封閉測試區在上海安亭投入運營。三個月后,東風雷諾汽車有限公司、雷諾集團及武漢蔡甸生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宣布:武漢首個開放式自動駕駛示范區將落戶中法武漢生態城。兩處示范區的建立,意味著中國的智能聯網和無人駕駛汽車從國家戰略高度正式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今天,雷諾公司還特地宣布,旗下Zoe純電動車將成為落戶武漢自動駕駛示范區的車型。并且隨后在2018年,雷諾將引進一種可以讓車輛在復雜的、不停變道的環境下進行自動駕駛的技術,以此應對更加貼近日常交通環境的狀況;而在2020年,雷諾計劃引進一種完全無需駕車者干預的自動駕駛技術。
兩大自動駕駛示范區優勢明顯
政策支持下,國內無人駕駛快速發展
在我國,智能互聯網汽車的發展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并設定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吨袊圃?025》明確提到:到2020年,掌握智能輔助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初步建立智能互聯網汽車自主研發體系及生產配套體系。到2025年,掌握自動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建立較完善的智能互聯網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體系及產業群,基本完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從立法角度看,兩年內,國內無人駕駛汽車就將完成初步標準制訂和立法,以滿足無人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測試這一需求。
上海的示范區內,主打封閉測試
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位于上海的自動駕駛示范區相比于武漢的來說,更多的是一個封閉、配套設施齊全的測試場地。雖然看起來是普通的道路、普通的減速帶、隨處可見的交通燈,但實際上,這里是一個集合了全方位尖端技術“武裝”下的小村。這些尖端技術就包括:1個GPS差分基站、兩座LTE-V(專門針對車聯網的一種通訊技術)通訊基站、16套專用短程通信(DSRC)和4套LTE-V路測單元、6個智能紅綠燈和40個各類攝像頭。
目前,已經有25輛無人駕駛、自動駕駛、互聯網汽車率先進入上海無人駕駛示范區。主要測試復雜環境下的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和執行等功能。
武漢的示范區里,雷諾將帶來較成熟的自動駕駛技術
今年8月底,世界首個無人駕駛出租車nuTonomy,在新加坡正式開始營運載客。而nuTonomy所使用的車型之一就是雷諾Zoe,不難看出雷諾和nuTonomy在無人駕駛技術方面有相關合作。并且nuTonomy在新加坡的成功運行,也有助于雷諾獲取無人駕駛相關的數據,使得即將在武漢示范區測試的Zoe所搭載的無人駕駛技術更加成熟。
并且,雷諾收購的日產旗下也開發出了ProPILOT自動駕駛技術。雖然,目前只能實現高速路單條車道的自動駕駛,但是已經進行過大量測試,并且將搭載于日產全新Serena車型上,可以說是一套相對成熟自動駕駛技術。
國內無人駕駛上路仍需面臨的難點
復雜多變的交通狀況
眾所周知,道路交通的參與者不僅僅是汽車,還有非機動車以及行人等等,加之現階段我國尚有很多交通參與者的安全意識淡薄,也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復雜交通狀況。比方說電動車在機動車道行駛、隨意闖紅燈、橫穿馬路、逆向騎行等等,都是我們平日里經??梢钥吹降牟晃拿?、甚至是違法行為。
所以說,縱使無人駕駛技術多么的發達,面對國內交通狀況的復雜多變,必然會引發出許多問題。
相關標準、法律還在“路上”
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駕駛機動車應依法取得機動車駕駛證。其中,駕駛人均默認為自然人。也就是說,無人駕駛既與現行法律存在巨大沖突,上路牌照、交通事故定責、登記檢驗等系列問題,又都是法律的空白地帶。
還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無人車上路后,若發生事故,特別是路上還有傳統汽車的存在,那誰來承擔責任?是由汽車制造商還是無人駕駛系統軟件商,亦或車上乘客來埋單?與此相關的汽車保險與賠償如何適用法律,也都是尚未出臺相關標準。
但是,可以期待的是兩年內,國內無人駕駛汽車就將完成初步標準制訂和立法。
基礎設施的不完善
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的今天,全球大部分上路的無人駕駛車輛都是電力驅動的,這樣一來國內測試的無人駕駛汽車,就必然要面對國內充電樁設施建設不完善這一難題?;蛟S前期測試研發階段,測試的各家車企、科技公司可以自行解決,那么一旦商用化之后,充電配套設施不齊全的問題將不可避免。
此外,無人駕駛技術可以順利運行很大程度商還依靠設備識別常見的道路交通標識,但是國內目前尚有不少的交通標識存在設置不合理、被人惡意損壞、粘貼牛皮癬等情況。這樣一來,無人駕駛車輛所搭載的攝像頭想要清晰的識別這些交通標識,難度可想而知。
上路實測尚需大環境成熟
從無人駕駛火爆發展開始,除了長安汽車和百度無人駕駛此前進行高調的實際道路測試以外,國內有關無人駕駛技術測試的消息少之又少。而今年年中以來,上海、武漢兩地相繼成功建立無人駕駛示范區,再加上深圳、浙江、安徽和遼寧等地也紛紛啟動了無人駕駛汽車示范區項目,這樣看來國內的無人駕駛仿佛有一種井噴式的發展。
雖然,現階段是處于封閉場地內測試,不像美國Uber一樣在匹茲堡實際道路上接客測試,但是這樣的封閉測試可以說更加符合我國的國情。未來,隨著國內無人駕駛完成初步標準制訂和立法、基礎設施的完善、人們日益提高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識等等這些大環境的改善,再加上無人駕駛技術的日益成熟,無人駕駛車輛真正的上路行駛指日可待。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