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5年內6%的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是不是為時尚早?
說取代就取代?人工智能夠格嗎?
1956年,一批卓越的年輕科學家提出了“人工智能”這一術語。在人工智能發展的60年時間里,關于AI能否取代人類工作的爭論從未停止。AI從一開始的被否認,到后來的勉強被認可,再到現在人們對它的研發熱情。由此可以看出,AI對人類工作的有效幫助正在逐步引起人們的重視,以至于有人開始擔心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會被AI所取代。
5年內,6%的工作崗位會被取代?
近日,研究機構Forrester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未來5年,人類6%的工作崗位將被人工智能取代,這其中包括客服、貨運及出租車服務行業的多個職位。
Forrester認為,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服務及移動應用最終將改變大多數行業,導致職位重新分配。例如,無人駕駛汽車將對汽車和運輸業產生廣泛影響。Facebook和谷歌雇傭大量頂級人才并建造巨大的數據體,以訓練算法來驅動各種新服務,目前已能夠攝取圖像和視頻,并將這些無結構的視像數據轉化為洞察力,比如為圖像中的物件標簽。
該報告還指出,雖然目前人工智能已經備受追捧,但到2021年這個時間節點上,人工智能或者機器人將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語言,學習能力也將有很大的提升,能夠應對更復雜的情況。這些提升是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崗位的前提。
人工智能替代人類,尚不可以偏概全
日前,借著iPhone7上市的熱潮,富士康也又一次曝光:在其組裝車間部署1萬臺Foxbot機器人,平均每臺Foxbot可負責3萬部iPhone 7的組裝。其實類似的AI機器人在目前的很多工業生產行業并不少見,比方說汽車、冰箱、彩電的生產線。
大規模的使用AI機器人主要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優勢:提高生產效率和保證產品質量。
但是對于崗位人員的選擇,管理人員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技術是否達標,還要考慮成本、效益、客戶接受度等諸多要素,這就為將來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實行添加了一些阻礙。只從技術層面來講,可控制環境中的體力勞動崗位是最有可能被取代的,而管理崗位是最不可能被取代的。
由此不難看出,最令AI機器人吃香的是體力勞動崗位。在美國,工作時間的近五分之一是關于體力勞動或者在可預測的環境中操作機器的,而根據國家發達程度來判斷,這個數值在其他國家只會更高。比如說,制造業中就會有很大一部分崗位會被AI所取代。
如果說體力勞動崗位很有可能會被取代,那么此次發布的報告還提到的貨運與出租車服務行業呢,這一行業5年內也能被取代?鎂客君對這種看法并不完全贊同。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不可否認,但是貨運與出租車行業想要被取代,離不開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
無人駕駛與現階段正在研發的自動駕駛有著本質的區別,自動駕駛技術還是需要一個人類在關鍵時刻接管車輛的控制,而無人駕駛則完全不用,無人駕駛汽車甚至連方向盤都不要?,F在就連自動駕駛的技術還處在研發階段,又談何無人駕駛技術的成熟?所以說,貨車和出租車等服務行業中,相對強調技術的駕駛員想要被人工智能所取代,5年內可能還難以實現。
人工智能只是作為人類的得力助手的存在
研發人工智能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讓一臺計算機可以像人類一樣的思考,并且擁有人類的行為。想要研發出一臺會思考的計算機,就需要明白什么是人類的思考,甚至可以說什么是人類的智慧。
科學家們已經發明出了汽車、電視、收音機等等,這些都模仿了人類的行走、視覺查看、說話等功能。那么究竟能否模仿人類的大腦呢?鎂客君覺得,人類大腦里數十億的神經細胞,想要完全模仿,簡直天方夜譚。
人類大腦或許在記憶力上無法與人工智能媲美,但是人類的智慧就在于對信息的分析和決策能力,這是目前沒有任何一臺計算機或人工智能可以比擬的。人工智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成為我們日常工作時一個得力的助手,大大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人類其實不必擔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是應該擔心自身是否會因為人工智能的協助而退化。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