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僅為12億元,充電樁建設真的是朝陽產業嗎?
嗅覺敏銳的資本開始大量涌入這一市場,如何盈利卻成問題。
純電動車不僅環保而且日常支出的費用更少。由于政府鼓勵使用新能源汽車,還發布了純電動車不限行、購買這種汽車不用申請指標等政策。
但是電動車要暢通無阻地跑起來,背后離不開充電樁為其續航。于是很多公司把充電樁視為朝陽產業,事實真是如此嗎?
一、相比電動車的發展,充電樁建設出現滯后
數據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電動車充電設施共建設充換電站778座,充電樁30914個。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2萬輛,約64%為純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的配比逾2.5:1,而非標準1:1的配置。
在第四屆中國充換電技術高峰論壇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候福深表示,很多企業對充電設施的重要性和系統性認識不夠,簡單地將其視為電動車輛的一個附屬產品或一套電氣設備,甚至有人認為只需要一個普通插座就能解決充電問題。顯然,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正因如此部分城市對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未制定發展規劃,多數城市對公共充電基礎的推進力度也明顯不夠。
電動車“充電難”的問題有待解決,政府也看到了這點。國務院辦公廳于今年10月發布《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適度超前、車樁相隨、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滿足超過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以上述目標計算,充換電站數量將達到1.2萬個,充電樁450萬個。這一政策的落實有望改善充電樁建設滯后的現象,電動車的發展也不再受限。
二、“國家隊”和民營企業爭進充電樁市場
2014年5月,國家電網公司(下稱國家電網)宣布,向社會資本開放分布式電源并網工程,和電動汽車充換電樁設施兩個市場。
不過,國家電網仍是國內最大的充電樁建設運營主體。進入充電樁業務,可以加強產業鏈的衍生,從生產、發電、儲能到充電樁的利用。隨著電力改革的深入,售電側放開,充電樁業務可以成為售電市場的一大突破口。其他的大型央企、地方國企、民營企業甚至外資企業也在進入這一領域,數量已達上百家。進入充電樁領域的“國家隊”,除了國家電網及其下屬電力設備企業、南方電網公司、車企等,還有中國普天集團和“三桶油”。三大石油公司希望能夠利用加油站的網絡優勢,直接改建“加油站+充換電站”模式。但受到審批政策、技術、增容配電等限制,以及盈利前景的不明朗,目前推進較為緩慢,聲勢不比民營企業。
進入充電樁行業的門檻其實并不高。有一批民營企業快速進入這一市場,拉動了公眾、社會資本對充電樁市場的關注。珠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副總經理郭勇如此表示,“前幾年,能夠去參加充電樁項目招標的設備廠商,一只手就能數完,2014年以來,民營企業對充電樁有了實質性的投入和布局,市場開始活躍起來了。”目前,嗅覺敏銳的資本開始大量涌入。
9月,新能源汽車充電綜合服務運營商“電樁”公司宣布,獲得樂視網數千萬元A輪融資,雙方稱將聯手推動電動汽車智能充電設備。這一跨界的投資,當時在資本市場上引起轟動。10月,上汽集團宣布出資3億元成立上汽安悅充電科技有限公司,計劃在2020年前,建設5萬個公共充電樁。
讓資本市場看到希望的是,指導意見明確表示,通過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建立合理價格機制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運營。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電網發展綜合研究所主任工程師李立理表示,“民營企業在運營推廣的模式、產品發布的形式等方面創新性很強,對公共充電樁的宣傳效果、影響力的提高上,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短期難以盈利,資本市場熱情能否持續?
在大量資金的注入下,充電樁領域能出現滴滴、美團這樣的平臺公司嗎?然而現實略顯骨感。令李立理擔憂的是,資本市場的一時熱情,到底能持續多久。公共充電樁運營者遇到的挑戰不少,最重要的是,這個市場尚未盈利。
公共充電樁是新型的城市基礎設施,涉及到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系統的解決方案。“因為是新型的,現有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政策、規定不適用,政策做出調整,本身就需要時間。”李立理指出,“這一產業的利益格局、商業模式都未成熟。”
在第四屆北京國際充電站(樁)技術設備展覽會上,多家參與公共充電樁運營的設備廠商均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為止,建成的充電樁(站),實現盈利的幾乎沒有。一位充電樁企業的工作人員表示,“現在進入公共充電樁業務看中的是前景,產業前期進入相對容易,等市場真正起來了,再想進入就難了。”
按照市場公認價格,一個慢充公共充電樁成本均價在2萬元,快速充電樁成本在10萬-20萬元之間。一個擁有十多臺充電樁的充電站,不算土地使用費用,僅基礎設施、配電設施、運營等成本就在幾百萬元以上。僅依靠收取0.5-0.8元的充電服務費為收入來源,想要收回成本并盈利,時間跨度頗長。
另外,李立理表示,公共充電樁市場是一個純增量的市場,要想涵蓋運營、管理及固定投資的折舊等成本實現盈利,需要規模支撐,才能達到平衡點。“對于運營商而言,公共充電樁這一市場體量并不大。”李立理說。到2020年,對于公共充電領域,除去公交、出租車、環衛等車輛,一年的用戶以400萬輛乘用車規模計算。按照目前采用的服務費回收機制,一度電收取0.5元服務費,一年全國的公共充電樁營業收入只有12億元左右。
“12億元的產業規模,能夠支持起多大的投資?公共充電樁行業短時間內涌入了大量的資本,也許不久就會出現泡沫,炒概念、短期投機行為也會浮現。”李立理說,“最后真正能活下來的運營平臺、設備廠商,肯定會壓縮到幾家真正具有競爭實力的。”
候福深稱,在2020年之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是不經濟的,無法實現盈利。“因此,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均實施了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政策。”據報道,國家能源局等部門正在牽頭落實充電樁相關扶持細則。市場預測,未來對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補貼,最高可能達到40%,充電站建設最高有望補貼300萬元。
四、迫于形勢,充電設施的商業模式有待創新
初期投資成本高,短時間不能盈利,決定了商業模式的重要性。各家參與公共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營的企業,都在探索創新模式,比如將新能源車的銷售、租賃、維修和保養等增值服務囊括進來。
江蘇萬幫充電設備有限公司以“星星充電”為公共充電樁運營服務平臺,以場地眾籌的模式擴張充電站規模。星星充電市場部一位工作人介紹,這主要是為了解決目前建設公共充電樁,難以獲取場地的問題。“只要你提供停車場地,星星充電就免費提供充電樁,并且負責建設和運營,收取的服務費進行三七分成。”工作人員說,“星星充電的目標是三年內將建設25萬個充電樁。”
富電科技公司將充電站運營和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業務相結合,旗下推出“小易租車”業務。據北京富電科技有限公司小易租車租賃部經理賀峰介紹,其公司在北京華貿中心停車場建設的充電站,也是電動車的租賃點。賀峰表示,“上班族可以在下班時租一輛電動車回家,第二天上班時歸還,我們會負責充好電,一天幾十元的租金比打車便宜。”
深圳聚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聚電),則依靠互聯網技術,將在全國鋪設的充電樁、充電站,連成全方位立體網絡,通過軟件App實現一站式充電服務。聚電北京分公司銷售總監從懷濤向記者展示該App時稱,只要打開該軟件,就可看到附近可用的充電樁,并能直接在軟件上進行預約鎖定。
借助與互聯網的結合,已成為充電樁企業普遍采用的方式。特銳德、奧特迅、中鼎股份、中恒電氣等多家知名充電樁企業均在“互聯網+充電設施”領域進行了布局。在李立理看來,未來5年,充電樁企業獲取利益的方式,一是縱向切入到整車利益鏈條里,二是橫向和服務業務做融合,包括停車、廣告等方式,三就是獲取國家的補貼。但到2020年之后,隨著每年新增用戶規模超過200萬,并保持快速增長,公共充電業務的商業價值會有顯著的提升。
不過,盡管充電樁用戶均為高凈值用戶,相對于其他互聯網行業的用戶規模,百萬級別的乘用車用戶規模并不算大。因此這些充電樁企業很難將網絡平臺做到類似滴滴、美團等平臺的規模。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