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整個AI圈后,這家半導體巨頭又盯上了人形機器人
英偉達的布局還在繼續。
Sora的熱度還未散去,各家科技巨頭和機構已經盯上下一個熱點。
自年初一款會做家務的“Mobile ALOHA”機器人火遍互聯網后,關于人形機器人的消息層出不窮。
在國外,特斯拉旗下人形機器人Optimus更新已經到第二代,相較于原型,新機器人在多個方面有了顯著進步;
此外,OpenAI、微軟等科技巨頭集體官宣投資明星初創公司Figure AI,他們據稱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商業可行性的自主人形機器人。
在國內,機器人公司們同樣不缺少投資,資本和散戶們輪番對機器人相關概念股進行炒作,機器人板塊一度收獲了巨大漲幅。
利好的消息背后,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度依然是個謎題,一些經歷翻炒的機器人公司也隨著大環境的冷清,股價開始出現回落,讓散戶們直呼“虧麻了”。
此時,英偉達再度站了出來,給今年人形機器人的熱點再添上了一把火。
英偉達再次進入新領域
就在上周,英偉達成立了一個全新的研究團隊GEAR。
GEAR全稱為“通用具身智能體研究”(Generalist Embodied Agent Research),該部門由英偉達AI高級研究科學家、AI代理計劃的負責人jim Fan以及他的老搭檔Yuke Zhu教授共同領導。
據媒體報道稱,新部門旨在構建適用于虛擬與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體的基礎模型,致力于實現跨多模態、多場景的智能應用,并計劃在未來讓每一個能夠移動的機器都將實現自主化,讓機器人(模擬智能體)像iPhone一樣無所不在。
此外,Jim Fa還強調稱,“2024年將是屬于機器人、游戲 AI和模擬的一年。”
所謂具身智能,可以理解成人形機器人的“靈魂”。
在去年ITF World 2023半導體大會上,英偉達CEO黃仁勛高調宣傳了這一概念,并在這場活動上公布了一套多模態具身智能系統——Nvidia VIMA。
據他介紹稱,Nvidia VIMA能夠在視覺文本提示的指導下執行復雜任務的全新AI模型,遠比現有的大模型產品功能強大。
但和其他布局人形機器人的科技公司不同,雖然英偉達盯上了人形機器人這塊“大蛋糕”,但他們并沒有直接從硬件層面入手。
在Jim Fan的演講里,他給具身智能一個更加明確的定義——“一個掌握廣泛技能,控制許多身體,并能夠泛化到多個環境中的單一算法。”
這是一個可以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里泛化的通用智能體模型,而人形機器人是這種模型最好的載體。
雖然英偉達并沒有直接造機器人,但國內外還是有不少與英偉達直接/間接產生合作的公司,這其中就包括不少知名的機器人主機廠以及零部件供應商。
終極目標是打造生態
事實上,英偉達在機器人路線的布局遠比我們想象地更加完善,簡單總結下來可以概括成“大模型-數據-開發平臺”三大部分。
先說大模型,在GEAR 團隊成立之前,英偉達已經在具身智能大模型領域實現了一些研究成果,
其中,比較出名是去年10月公布的Eureka項目,這是Nvidia Research團隊利用GPT-4生成獎勵函數,教會機器人完成三十多個復雜任務,包括快速轉筆,打開抽屜和柜子、以及拋接球等等;
同樣是在2023年,英偉達發布了Voyager項目,該項目將GPT-4塞進知名游戲《我的世界》,利用多模態提示實現通用機器人操作能力,這也是第一個 LLM 驅動、能熟練玩游戲的智能體;
而由黃仁勛發布的Nvidia VIMA,同樣是一個可以機械臂的多模態LLM。
從整個行業來看,類似的LLM其實并不少,但對比專業機器人公司,英偉達擁有更加豐富且優質的訓練數據。
這些數據,一部分來自英偉達龐大的生態伙伴,而另一方面,英偉達摸索一條獲取數據的“新路”,即利用自身硬件“造”出數據。
在英偉達與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一項最新研究論文中,介紹了一個名為“MimicGen”的系統,該系統可以用不到 200個人類演示,自主生成超過5萬個訓練數據,從而大大減少昂貴的人工演示工作、加快機器 AI 化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不光數據多,訓練速度也快——在ISSAC 平臺的仿真環境下,該平臺可以以比實時快1000 倍的速度模擬現實,從而處理生成的海量數據。
在行業數據資源幾近枯竭的背景下,英偉達靠著自身的硬件條件讓AI大模型訓練更加容易。相比之下,專業的機器人公司只能消耗來自網絡的真實數據。
但大模型和數據都不是英偉達布局的最大野心,其最終目的還是打造機器人開發平臺與生態,搶占產業鏈價值最高點。
這一點戰略早在生成式 AI領域已經得到了驗證,通過“拿捏”開發者從中賺取差價,英偉達成了AI圈內最大的贏家。
和生成式AI類似,具身智能被英偉達看作AI的下一個熱點。
雖然在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不及預期、商業化進度不明確的情況下,盲目投入大量資金很難回收商業價值。但早進場早點布局,總歸是沒有錯的。
高增長背后,英偉達的多手準備
在達到令人驚嘆的2萬億美元市值后,英偉達作為生成式AI熱潮下最大的受益者,已經很難有競爭對手追趕上。
換句話說,英偉達的高市值其實反映了外界對當下和未來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信心。隨著Sora的再度爆火,這種增長態勢在2024年大概率還會再次延續。
不過隨著中國市場不斷被限制,競爭對手開始盯上GPU這個最大的增長點,黃仁勛也需要考慮不少問題——例如其聚焦的高端GPU是否能繼續帶動AI市場增長?其他AI芯片創業公司留給英偉達的時間窗口還有多久?
在前不久,英偉達指出華為才是當下最大的競爭對手。面對不斷萎縮的中國市場以及更加嚴格的出口管制,華為AI芯片在未來將成為一個重要變數。
想要繼續維持高增長,英偉達必須做多手準備,人形機器人正是其未來的重點方向之一。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