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引擎,躲不過「AI污染」

jh 2年前 (2023-08-21)

搜索大戰,谷歌繼續領先。

今年2月,嘗到AI甜頭的微軟,與OpenAI聯手,將聊天機器人工具ChatGPT整合到自家必應(Bing)搜索引擎當中,并命名為“New Bing”。

在當時,New Bing來勢洶洶,不僅使用了最強的GPT-4大模型,而且完全免費,目的就是希望撬動谷歌在搜索引擎領域的市場份額。

但現在看來,微軟的設想過于樂觀。半年時間過去,必應在搜索領域的地位幾乎沒有上漲,反倒是不斷“畫大餅”的谷歌,市值迎來了猛漲。

挑戰谷歌,微軟的“搜索野心”

搜索引擎業務究竟有多賺錢?

根據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公布的2023年Q2財報數據顯示,谷歌在該季度的搜索及其他相關業務收入為426.28億美元,由此帶來的廣告創收更是高達581.43億美元,基于貢獻了近8成的收入。

相比之下,微軟的搜索廣告業務雖然每年也有數十億美元的利潤,但與谷歌上百億美元的進賬相比,還是差得太多,市場份額更是只有可憐的3%(谷歌占據了近93%的市場份額)。

并不是Bing不夠優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洗牌,海外搜索引擎市場早已定型,先發制人的谷歌憑借豐富的搜索數據及生態優勢,成功實現了壟斷位置,并且保持至今。

但ChatGPT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生成式AI在搜索引擎業務上的強悍能力,也讓微軟發現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從當時各家測評來看,當ChatGPT被用作搜索工具時,它除了顯示正常的搜索結果外,還會根據內容進行整理,直接給出最準確的答案,而傳統搜索引擎仍然需要用戶進行結果的篩選,效率與準確性遠遠不及ChatGPT。

這樣一來,當ChatGPT與Bing合體后,這個全新的搜索引擎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通過與聊天機器人進行交互,不斷理解用戶的需求,最終生成用戶想要的答案。

當時微軟放話稱,如果New Bing能夠從谷歌手中奪走哪怕一點點的市場份額,那么其收入就可以增加20億美元。

但現實是,根據研究機構YipitData的數據,從今年2月到6月,ChatGPT幫助Bing的用戶群增加了10%,達到了9800萬,但與谷歌的11.2億用戶相比,New Bing的用戶數量仍然很小。換算成市場份額來看,微軟就連1個百分點的小目標都沒有實現。

有意思的是,在微軟推出New Bing后,谷歌急忙推出自家聊天機器人Bard。結果這個趕工的Bard實在是太拉胯,廣受用戶詬病??杉幢闳绱?,New Bing還是未能撬動谷歌的地位。

躲不過互聯網污染,New Bing份額不增反降

互聯網被AI污染,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以目前的技術來看,AI大模型在獲得大量互聯網數據后,并不能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長期輸入劣質的信息,可以出現不可逆的缺陷,甚至導致后續所有的輸出答案都出現偏差。

數月前,一位網友在向提問New Bing時,機器人找出了一條詳細的答案,但當網友點開參考鏈接后,卻發現引用的知乎賬號竟然是一個不經審核的AI機器人。

毫無疑問,這些由AI生成的信息,回復給New Bing錯誤的答案,不少用戶在發現問題后,只能從谷歌等傳統引擎重新搜索。

除了這些零散的虛假信息以外,由AI生成的假新聞、假圖片帶來的危害更大,這些未經甄別的信息源經過傳播,逐漸成為了謠言。此時,“貼心”標注上來源的New Bing反倒成為“幫兇”。

如果是ChatGPT的話,用戶或許能對這些“假消息”多一些心眼,畢竟ChatGPT算不上搜索引擎。但對于New Bing來說,從聊天機器人“進化”成搜索引擎,用戶對于虛假信息的警惕性就沒有那么強。

在這種情況下,搜索引擎的使用成本更高,用戶需要花費腦細胞去判斷或者搜索是不是由AI生成,效率反而不及傳統搜索引擎。

除了無法保證答案的準確性以外,New Bing一度出現了情緒表達失控的情況,讓一些用戶感到了“恐慌”與“不安”。在剛推出的那段時間里,New Bing會因為長時間對話或重復提問表現出憤怒或消極的態度,而這種隱藏的“人格”雖然看起來很有趣,但實際上嚴重影響了用戶的使用效率。

最終,微軟關閉了New Bing情感輸出的“對話人格”,僅僅保留了回復問題的“搜索人格”,這也讓一些用戶產生了不滿。

可以說,很多人使用New Bing其實為了體驗一把GPT-4,把它當做一個新奇有趣的玩具。然而,一旦他們有真正的搜索需求,還是依賴于谷歌這樣的傳統搜索引擎。

寫在最后

事實上,除了New Bing以外,硅谷還有不少AI初創企業投入搜索引擎業務,嘗試開創新的商業模式,試圖打破谷歌的壟斷。

但從目前互聯網環境來看,隨著AI生成的內容越來越多,我們可能將被迫接受這些虛假的內容,同時又無法追溯真相。

因此從長期來看,聊天機器人雖然很符合搜索引擎的形式,但想做到代替難度真的很大,因此谷歌的壟斷地位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