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2nm?芯片三巨頭的“行為藝術”罷了

jh 2年前 (2023-06-12)

一顆手機芯片,數千元?

一場關于2nm工藝的超精細(Ultra-Fine)制造競賽,在半導體行業開啟。

舞臺上的主角,是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

近日有媒體報道,晶圓代工巨頭臺積電已經開啟了2nm試產的前置作業。其中在光刻計算方面,臺積電緊跟AI潮流,導入了英偉達DGX H100的AI系統輔助生產,用來提升試產效率,減少能源消耗。

如果一切順利,臺積電將于今年年底前試產1000塊2nm芯片,并在2025年實現大規模量產供應。

與此同時,英特爾官方高調宣布,率先在代號為“Blue Sky Creek”產品級測試芯片上實現了背面供電技術,這項為摩爾定律續命的先進技術,將在Intel 20A工藝(2nm)節點上正式落地。

至于三星電子,其主打的GAA工藝已經在3nm節點上實現,在2nm工藝上將更加成熟。

這場半導體行業的內卷,越來越離譜了。

芯片大廠秀技術,新工藝挑戰摩爾定律極限

為何芯片大廠們都這么著急2nm工藝?

簡單點來說,2nm節點可以算作開啟芯片制造的一個新時代,誰家技術好,自然吸引來的客戶就多。

這里不得不提2nm工藝的夸張——照臺積電的說法,要在指甲蓋大?。?00mm²)的芯片上安裝490億個晶體管,這聽上去就如同天方夜譚,但工程師們總能想出新辦法。

在臺積電的設想里,他們希望將晶體管像積木一樣堆疊起來,那么就能有效減少電路的占位面積,晶體管的密度或許就能翻倍。

這種工藝被稱作nanosheet/nanowire(納米片/納米線)晶體管結構,早在2021年就被臺積電確定用在2nm節點。

我們可以用模型來描述這種結構:在最早的Planar工藝下,半導體材料像一張2D平面的白紙;到了FinFET時代,這張白紙被折成了3D的形狀(鰭(Fin)形),縮小了閘長。而進入堆疊時代,半導體材料像蓋樓一樣被堆疊起來,可以裝下更多晶體管。

除了解決晶體管密度問題以外,新工藝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解決高溫以及漏電(leakage)現象。

在2nm節點,集成電路的線寬接近電子波長,精細程度幾乎達到了原子級別,理論上量子隧穿效應已經來到物理極限。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很容易通過隧穿效應穿透絕緣層,使器件無法正常工作。

這樣的漏電不僅白白浪費了電能,還能引起芯片嚴重發熱,如果芯片設計商在設計環節繼續“翻車”,那么最終結果就是誕生出“火龍888”這樣高功耗的產品。

正是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與各種悲觀,老邁的FinFET工藝已經力不從心,被拋棄已經是時間問題。

目前來看,臺積電采用的nanosheet、英特爾主導的nanowire以及三星采用的GAA工藝(Gate-All-Around,全環繞柵極晶體管),本質上都是堆疊工藝。

那么堆疊工藝效果究竟如何?

以目前較為成熟的三星GAA工藝為例,按照三星的說法,同樣是7nm節點,GAA工藝可以將電壓下降至0.7V,并且能夠提升35%的性能、降低50%的功耗和45%的芯片面積,這還只是最初的實驗品,未來的量產型號將更加強悍。

圖 | GAA工藝下,工作電壓變化

而除了堆疊工藝外,類似英特爾還押注了背面供電技術(PowerVia)。

顧名思義,背面供電就是將芯片上的電源線轉移到晶圓空置的背面,雖然熱度不及chiplet、3D堆疊,但背面供電的優勢卻十分明顯,可以大幅應用硅片區域,同時電壓降低多達7倍。

對于“寸金寸土”的晶圓來說,這項技術確實吸引力夠大。

除了結構以外,三家巨頭還在材料等方面帶來了各種奇思妙想的方案,其目的都是摩爾定律續命,為芯片發展繼續鋪路。

但無論哪種方案,這些所謂的下一代技術都需要真實的產品驗證,因此三家巨頭們都希望能第一個推出2nm工藝,及時搶占市場。

萬事俱備,只欠金錢

雖然這些技術都在實驗室實現了,但是距離量產還有數不清的困難。其中最大的障礙是:錢。

目前一顆最先進的芯片,究竟有多貴?近日,Revegnus在推特賬號上曝光了臺積電晶圓及先進制程芯片代工價的表單,詳細列出了各類制程工藝的代工報價。

從他發布的圖片來看,今年開始量產的3nm芯片,每片晶圓報價高達19865美元(約合14.1萬人民幣),相比5nm的13400美元,足足增長了42.9%。

圖源:半導體行業觀察

而這只是晶圓成本,算上掩膜、封裝、測試等后期環節,一塊芯片的身價可謂越來越高。

擺在芯片代工廠面前的不止有物理上的摩爾定律,不為人知的摩爾第二定律也開始凸顯出來:“新晶圓廠的成本每四年翻一番”。

按照臺積電的說法,新建5nm工廠將需要至少投資300億美元,以美國鳳凰城5nm工廠為例,在政府巨額補貼下,臺積電仍需投資120億美元,即便后期能靠海運降低成本,但后續依然需要不小開支。

除了技術突破和建廠,建造2nm的配套設施同樣價格不菲,比如光刻機、刻蝕機等等,例如一臺EUV光刻機的價格高達1.5億歐元,還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

此前,三星曾希望GAA工藝在3nm階段就打響名聲,但由于EUV光刻機的限制,芯片產能和速度都不夠快,因此只能做到每小時90片晶圓,而業內期望速度至少每小時125片,最終在良品率和效率面前,GAA工藝量產計劃被迫推遲。

目前來看,除了三星、臺積電和英特爾三家廠商以外,其他廠商已經很難承受先進制程下的高額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其他芯片廠已經不存在進軍2nm的可能性了。

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目前日本網紅半導體企業Rapidus公司——這家被稱作“半導體夢之隊”的新企業不僅有8家日本頂級企業合資打造,同時號稱已經擁有了EUV光刻機。

但在最關鍵的資金上,這家公司卻依然等著日本政府的補貼——據介紹,光是2nm的技術,確立就需要2萬億日元,而籌備量產線還需要3萬億日元,此外在招聘半導體人才上,又需要一大筆資金。

而8家日企共同出資不過73億日元(約 3.76 億元人民幣),即使加上日本政府提供的700億日元(約36.05 億元人民幣)補助金作為研發預算,這樣的數額遠遠不夠。

因此日本想彎道超車2nm工藝,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一場行為藝術

總的來說,2nm芯片的最終價格只會越來越高,對于消費者來說,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目前來看,手機、顯卡是先進制程的主要應用場景,而桌面級CPU、車機芯片等領域還在使用更為成熟的老工藝。

但這兩個行業恰恰處在下行周期,廠商們需要考慮如何提升銷量,搭載最先進芯片的旗艦產品只是手段之一,想走量還是需要一些性價比產品。

至于頭顯會是未來2nm芯片的主力軍嗎?大概率也難承擔起如此高昂的成本。

因此在內卷之下,2nm工藝不過是三巨頭的一次“行為藝術”罷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